扩大政治参与
  • 1.芜湖:网络集纳“市民心声”
  • 2.贵阳:让民声不绝于耳
  • 3.紫阳:民意导向的干部选任新机制
  • 4.温岭:“民主恳谈”
  • 5.湄潭:农村里的“实话实说”
  • 6.辽宁:民心网“网”民心
  • 1/6

    芜湖:网络集纳“市民心声”

        编者按:政府与市民如何良好的互动?在网络日益发达的当下社会,通过网络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无疑是个重要的措施。安徽芜湖市开通“市民心声”论坛,与部门一把手网上“面对面”,政府与公民一起参与社会治理。  

      自2003年元月,安徽芜湖市政府尝试通过在政府网站上开设的“市民心声”论坛来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广纳民智,与市民开展网上互动,对构建新形势下的“民意政府”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做法包括:

      一是建立部门反馈的在线回复机制。对于市民的咨询投诉,市政府专门下文要求各相关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做出答复,市政府督办部门加强催办、督办,并对回复情况及办理情况进行检查,结果在网上公开通报。部门答复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在政府的行政干预和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下,两年来各部门共答复市民网上咨询投诉4000余条,解决了一批诸如“长宁路改造”、“驾照年审难”等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是建立了民意征集的在线谋划机制。近年来,凡有关城市规划、经济发展战略、项目建设等每一项重大决策出台前,均通过“市民心声”征求市民意见。同时市政府定期推出经济发展、政府工作、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的各类话题,引导市民参与讨论。为建立采纳利用制度,市政府也专门下发了相关的文件。例如,芜湖市政府在充分听取、吸纳网友建议的基础上调整了一系列的房地产管理政策,遏制了我市房价过快增长的势头,优化了商品房结构,受到了市民的欢迎。

      三是建立了直接沟通的在线访谈机制。为实现政府与市民即时、零距离接触,按市政府下文要求,每月由一个市直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与广大网民进行在线即时交流,现场回答网民问题。在线访谈不预设话题,不限定内容,不设主持人,全部由网友自由提问咨询,部门负责人直接网上答复。这是我市自 “市长热线”、“市长接待日”之后开通的第三条直接信访渠道。两年来已经先后有市公安局、建委、财政局等18个部门的负责同志,通过这种方式与市民实现了网上“面对面”。

      四是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媒体联动机制。考虑到网络的局限性,为使“市民心声”这一互动形式能覆盖到全市,市政府出台了与媒体联动的相关方案。通过与本市的日报、晚报、电视、广播等媒体,采用开辟专版、专栏、共同举办活动等方式,将网民的意见和部门的答复向全社会发布,以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到与政府互动中来,将“市民心声”的影响力扩大到了网络以外的地方,变网民参与为全民参与。

      通过两年多的运作,论坛已经向城市民意社区转化,并且成为政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办公场所,成为政府与市民互动的有效载体,以极低的行政成本,获取了较大的社会效益。该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行为的科学规范,推进了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2/6

    贵阳:让民声不绝于耳

      编者按:市民旁听人大常委会,现在看来不算稀奇,但是在十几年前,这可是个新鲜事儿。1999年,贵阳市的这一创新做法吸引了全国的关注,从此拉开了贵阳市人大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的序幕。从“政府管理”到“公民参与”,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就在这一点一滴之间不断地推动向前。

      

    贵阳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

      1999年新春伊始,《中央电视台》、《法制日报》、《中国妇女报》及省市各新闻单位纷纷聚焦于贵阳市十届人大第11次常委会,从本次会议开始,实行市民旁听人大常委会制度,并可适时作建议性发言,这在全国尚属首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还将这具有开创性的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新举措对国外广播。各地人大常委会纷纷到筑城学习,为这一制度的推行喝彩,从此拉开了贵阳市人大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的序幕。几年来,陆续推出立法公示、谏言信箱、公开征求执法检查项目等多项措施,不断地推进着民主法治的建设。

      市民旁听:敞开民主大门

      1999年1月23日,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布公告:凡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市民,都可自愿报名参加旁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并可在会上作简短发言,公告同时公布了常委会会议上半年的议题以供市民选择。 短短几天,报名旁听的市民达108人,他们中有工人、农民、机关干部、个体户、教师和学生;年纪最大的84岁,最小的刚满18岁。

      一则公告,岂止是推开了一扇窗,打开了一道门?! 它拆除了一堵墙,它激发的是一种政治热情,吹拂的是一股民主政治的春风。

      常委会会议召开的前一天晚上22时,市人大机关会议室灯火通明,旁听市民在这里阅读会议文件。只见他们不时地圈圈点点、写写记记。李登洋开始写发言提纲,他说:“我想准备得充分一些,好让自己在旁听席亮相时,体现出良好的市民形象。”郁钟铭反复对照议题草案,踌躇满志地想在明天的会上,建议要充分用好高校资源。

      人们不会淡忘,会议的主持人,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长兴告诉大家,应邀到会的还有12名普通市民时,人们的目光聚集旁听席。在会意的对视中,掌声久久不息,这是心与心的沟通,是情与情的交融。

      在常委会审议和列席代表发言结束后,主持人说:“现在请旁听市民围绕本次会议议题发表意见。”话音未落,旁听席上齐刷刷举起了手,来自中央、省、市新闻单位的记者们镜头一齐聚焦在这里。

      “女士优先”原则使达凤莲获准第一个发言。这位中医二附院的女医生两眼闪着泪花,喉头有些哽咽。她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今天我真正感到政府工作的不易。原以为当官的上班不过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今天亲眼看到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为老百姓着想,说真话、讲实情,不走过场,真令人赞叹。”

      争先恐后的举手,坦诚直率的建议,成为会议的新闻焦点: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应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

      ——“执法检查可实行公示,邀请市民参与。”

      ……

      旁听市民就4个方面的问题,共提出了15条建议。

      李长兴主任不时走到旁听席前,倾听市民的发言。常委会组成人员心里都很不平静,深知自己也在接受监督。自己是否履行好职责了,是否为广大人民的利益说话了,是否言之有物,是否言之成理,旁听的市民都看得一清二楚。他们油生一种为民代言的自豪, 多了一份对职权的珍视,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普通市民走进人大常委会议事厅,并对大事发表意见。这是创举,是开先河,它顺应了依法治市的潮流,体现了市人大常委会鲜明的人民观。透过市民旁听,人们对人大常委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参加过旁听的许多市民更是激动不已。

      张云波医生说:“从书本上获知的人大是神秘的,一经坐在旁听席上耳闻目睹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投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及还贷报告的审议,那种认真,那种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权力的负责态度又是何等真切。

      黄雪莲刚从大学毕业,她说:“法制的建设需要大家的努力,我在旁听时看到了这种努力与希望。”

      许多旁听市民都成了义务法制宣传员。2000年初,火车站发生“的士”拒载事件后,一位参加过旁听的“的士”司机说:“要是我在,决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我会告诉他们,这是违法的!”

      两年来,参加旁听的市民已达200余名,共提出建议170多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贵阳市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贵阳市市民旁听人大常委会规则》,从而使这一制度更加规范化。市民走进人大议事厅,并作建议发言,这是一种进步。正如市人大代表陶光亮所说:“从贵阳绿地围栏、交通护栏的拆除, 我们看到市民文明程度的提高。透过市人大常委会向市民敞开的大门,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文明一一政治文明程度的提高。”

       立法公示:凝聚群众智慧

      市人大常委会深深懂得,立法应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让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实行立法公示,采取听证会、管理相对人座谈会、论证会、全民公示等多种形式,更广泛地听取来自民众的声音。与此同时,聘请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司法领域资深的法官、律师作为市人大常委会的法律咨询员。

      1999年5月17日,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布公告,恳请各单位和广大市民就《贵阳市绿化条例(草案)》提出修改建议。 《贵阳晚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指出:“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地方立法才会更加民主、科学,才会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也才能最有效地贯彻实施,为人民遵从。”

      抑或是城市绿化与市民息息相关;抑或是通过立法,建设和保护林地、绿地,顺应了广大市民的心愿。全文刊载《绿化条例(草案)》的《贵阳晚报》当天发行不到一个小时,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室就接到了第一个电话,提出:“对破坏城市绿化的行为,要罚重些”。仅仅十天的时间,共征集到修改建议120条。一位高级工程师打来电话:“我们不能牺牲生态环境来搞其他东西。建议立法加强对这些行为的制裁。”一位教师在电话中说:“屋顶绿化是绿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一位市民对侵占绿地感到愤慨,他说:“绿化象征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对公园绿地被侵占的情况要加强管理,侵占的绿地要坚决清退。”开阳县城关镇镇长直率地说:“法规对城市强调得多,而对镇的绿化体现不够”。息烽县一位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说:“林区内禁止烧灰积肥要写上,这种情况在县里很普遍。”这些修改建议,在法规修改时——得到体现。一些看似口语的土话,如“铲土烧灰积肥”、“焚纸烧香”、“挖树刨根”等,反映了郊县毁林的源头,对此加以禁止,使法规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法规(草案)蒸腾着泥土气息,集中了人民的智慧,蕴含着活力。1999年6月25日, 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经过第二次审议,全票通过了这个法规。《人民日报》以“绿意更浓”为题对立法公示的经过,作了详尽报道。

      从法规公示,到实行听证,市人大常委会的民主立法又迈出新的步子。   

      2000年7月21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贵阳市汽车维修业管理办法(草案)》立法听证会,就立法的指导思想、前置条件是否合法及汽车综合检测等4个问题进行听证。20余名持不同意见,来自各个方面的同志参加会议,逐一陈述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并通过电台进行了全程直播,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的负责人作为嘉宾回答了听众的热线电话。十余位出租车驾驶员为了收听听证会,竟然暂停了营运。   

      听证会对草案中有明显强化部门利益倾向的条款提出异议,经研究认为法规(草案)尚需进一步调查研究,决定暂停审议。

       百姓谏言:民声不绝于耳

      如何引导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推进民主政治进程的要求。1999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市中心繁华路段设置人民代表、市民谏言信箱,直接听取人民代表、广大市民对全市各项工作的批评、建议。为了让这种被市民称为反映民情、体现民意、集中民智的“直通快车”真正快速、有效地运行,在收到群众来信后,有关部门及时分类、整理,以《民情?民意?民智》简报告之有关部门,以供立法、执法或司法部门参考。如一署名“闵文”的市民,分别就城市公共场所应增加一些科技展示内容、关于城市雕塑的代表性、外来民工的管理等问题,先后投了6封信,均引起重视,有些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或正在解决之中。市民达凤莲来信希望对各类媒体“保健品”、“药品”广告过滥,虚假成份多的问题加强管理,严格把关。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对所属各媒体均做出了广告内容须符合《广告法》和工商行政管理的要求,保证广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达凤莲获得办理结果反馈后,连说了三个想不到,表示非常满意。

      为使执法检查取得更好实效,市人大常委会努力拓宽市民参与监督的渠道。 

      2000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对《贵阳市社会客运管理办法》进行执法检查时首次实行公示,获取了许多例行汇报中没有的信息,听到了众多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声音,了解到乘客的反映;在对《规划法》执行情况的检查中发放了调查问卷,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了执法情况,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整改意见。

      2000年10月26日,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做出《关于加强执法检查的决定》, 明确执法检查的项目,应“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又是一个创举。

      2001年对哪些法律法规进行执法检查,听听百姓咋样说。2000年12月7日,媒体纷纷披露了市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开征集执法检查项目的消息。次日起,热线电话不断,来访者络绎不绝,信件纷至沓来。提建议的达千余人次,147封来信除填写执法检查项目建议表外,其中134封还加有附页。12封来信系联名书写,联名最多的达200多户居民。有些信是一家人或一群人经过共同商量而寄出的;有20多封信出自七、八十岁老人之手;有的则是偏瘫患者在病榻所写。白云区的一位同志,是在邮局获此消息后,当场借笔写的信。人们的来电来访来函,表达了社会各阶层、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执法检查选项的见解;讲述了与之相关的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无论是三言两语还是长篇大论,无论是建议还是批评,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人们对人大常委会此举的认同和赞许。一封来信写道:“人大公开向社会征求执法检查项目,使我们感到人大同百姓的距离是这样近。”许多人希望:“人大公开向社会征求执法检查项目这件事,一定要延续下去”。《人民日报》对此不仅作了报道,而且还配发了题为“多听听老百姓的声音”的评论。

      2000年底,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对群众建议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将意见集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6个选项列入2001年执法检查计划。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市人大常委会采取新闻发布会、公示栏、记者座谈会等形式,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卫生法》的执法检查,公开向广大群众征求意见。执法检查组只有几十双眼睛、几十双耳朵,而广大市民有无数双眼睛和无数双耳朵,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执法检查中找出的问题更准,提出的整改就更有针对性,执法检查就更能取得实效。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贵阳市人大常委会采取多种方式,拓宽联系群众的渠道,听取群众的意见,让民声不绝于耳,这正是人大工作生动活泼取得实效的源泉。

  • 3/6

    紫阳:民意导向的干部选任新机制

      编者按:干部选拔工作中,民意调查如何才能不流于形式?也许这是政府管理中一个难点,陕西紫阳选取的新模式,把干部工作中“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改变为“由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真正做到了把党的群众路线拓展到了干部工作领域。

      陕西省紫阳县委“民意导向的干部选任新机制”项目的发起动因在于:改善干群关系,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紫阳县地处陕南山区,山大沟深,人口居住分散,由于没有有效的制度保障,虽然交通条件和通信手段发达了,干部和群众见面反而少了,干群关系淡化了。为解决这一问题,从2008年开始,紫阳县委在乡镇干部中推行“五个一”(一本民情信息档案,一本联系通讯录,一份服务承诺书,一本入户工作日志,一张便民监督卡)包组联户机制,要求每名干部包联一个组,直接联系100户左右农户,每月至少入户一次,做到“三必到”、“五必访”(发生突发事件、邻里纠纷和婚丧嫁娶必到,产业发展大户、防汛防滑重点户、矛盾纠纷重点户、低保五保困难户、计划生育重点户必访),随时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全县821名镇干部与1445个村民小组、7万农户结成“包组联户”对子。方案设计看起来很完美,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绩效缺乏有效的考核手段,干部测评、考核只在机关干部中进行,而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服务对象却没有发言权,导致这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县委由此意识到,要使干部自身产生联系服务群众的内在需求,就必须想办法探索建立让民意对干部的提拔使用起到决定作用的制度。

      “民意导向的干部选任新机制”的主要做法是:一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省时省力、便捷高效、及时准确的收集真实民意的技术平台。2012年初县上投入60多万元,成立了陕西省首家县级“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依托雅典娜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录入全县所有干部、职工、农户的固定和移动电话18万部,覆盖了93.8%的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户。社情民意调查中心24小时接听记录群众来电,全天候听取群众对县委、政府的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特别是对于各镇和各部门的工作业绩和干部作风实行“月调查、月通报、月排名”。自中心成立以来,围绕包联干部入户率、镇领导班子满意度、村镇干部作风、惠民政策落实、公众安全感等方面,先后开展了21轮定期或不定期的民意调查。对群众满意度低于75%的镇村,中心进行回访调查,如果满意度持续走低,由县纪检、组织部门对相关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对科级干部专项民主测评的结果,由组织部门直接反馈本人。二是增加民意权重,让民意成为决定单位考评结果、干部升迁去留的“硬杠子”。县委规定,社情民意测评结果在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分别占有10分、5分的比重,直接影响各单位年终考评的名次;对年度目标综合考核位次靠前的镇和部门适当增加后备干部推荐名额,排名靠后的则相应递减或取消后备干部推荐名额;凡拟提拔的干部,服务对象民意调查满意率低于80%的,实行“一票否决”。

      该项目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把现代调查技术运用到干部任用工作中。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增强,使得传统的登门联系群众方式局限性越来越大。紫阳县委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引入雅典娜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有效克服了传统方式了解掌握民意费时费力效率不高、覆盖面有限信息量不大、真实性有限等不足之处,特别是依赖技术手段的随机性和统计分析手段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克服了人际关系带来的人为因素,确保了干部提拔任用工作中民意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二是选人用人机制上的创新。长期以来,干部的命运几乎完全是由组织掌握的:职务由组织任命,成绩由组织考核,升降奖惩由组织决定,群众公认没有得到更好体现。民意决定干部命运制度让群众真正参与主导了干部选拔任用,使群众成为真正的“组织部长”,从而把过去干部工作中“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改变为“由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把党的群众路线拓展到了干部工作领域。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让民意决定干部的命运”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第一,民意决定干部命运制度的实行,极大地提高了紫阳县组织工作的信誉度。在2012年全省民调中,紫阳县选人用人公信度在107个县(市、区)中排名第8,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位居第3,干部工作四项指标平均值全省排名第6。与2011年相比,群众满意度等主要指标值提高了5个以上的百分点,位居全省前列。安康市对紫阳县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的测评得分99.02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测评得分98.88分,防止和纠正用人不正之风测评得分99.16分,紫阳县这三个指标在全市十个县区均名列前茅。紫阳县的这项改革,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从调研情况看,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利用现代科技,让群众评价干部、监督干部,让干部明白自己的“帽子”掌握在群众手中。提高了干部选任公信度,选用的干部、配备的班子更具有群众性、代表性、先进性。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促使干部从过去的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把更多心思和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谋好事、办好事、解难题上,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得到增强,服务能力得到提升。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改进了干部作风,化解了民怨,凝聚了民力,由过去的信访大县变成连续多年的“三无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拓宽了民意表达、民生服务和民主监督的渠道,有效促进了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和透明政府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创新。但该项目也存在以下方面的隐患,需要引起注意。第一,从调研情况来看,该项目很难切实提升民意在干部升迁中的重要性,因为双方的联系至多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第二,该项目中所涉及的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电话调查,主要针对的是某个部门的集体满意度,而非针对干部个人,直接应用到干部考评中可能会导致公平性失真问题;第三,项目运行中对满意率低于80%的“电话回访”不是直接根据第一次调查结果进行处罚,而是要再给一次机会,项目发起人对此的相关解释并不完全使人信服。

      但从总体上看,此项目利用现代科技,让群众评价干部、监督干部,让干部明白自己的“帽子”掌握在群众手中。操作性很强,成本较低,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4/6

    温岭:“民主恳谈”

      编者按:最基层的群众有意见想要表达,该怎么办?在温岭,你可以选择参加定期召开的“民主恳谈会”,当地学校的建设,村委财务的收支,甚至家门口道路的铺设整修......这些都是你说了算。

      “民主恳谈”是温岭市干部群众在探索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具有原创性的基层民主形式,创办于1999年6月,2000年8月开始在全市各乡镇(街道)、村、社区、非公企业和市政府职能部门全面推广。“民主恳谈”经过四年来坚持不懈的推广、深化、规范和完善,已初步建立起了公众广泛参与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

      镇(街道)“民主恳谈”一年四次,定期召开,一期一个主题;召开前五天张贴通告,群众自愿参加,自由发言。恳谈会讨论、决策的事项主要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如城镇建设、重要工程项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学校教育,等等。恳谈会上镇政府提出决策事项的初步意见、方案,经群众充分讨论后,按多数群众的合理意见作出决定。

      市政府职能部门“民主恳谈”的内容主要是,制订出台新的政策或调整原有的管理方式和办事程序,调整或增加新的服务、收费项目,以及其他涉及公众权益的政务或公共事务。

      村“民主恳谈”一年两次以上,主要讨论、决定财务收支情况安排,集体资金使用、安排,工程建设项目,以及其他与村民利益相关的重要村务。

      “民主恳谈”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

      (—)解决了公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按照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基层群众的政治参与主要是通过乡镇人大来实现,而乡镇人大代表人数一般仅有数十人,大镇也不过百余人,其他公众几乎没有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决策和管理的机会。而“民主恳谈”的主体就是社会公众,他们可以自愿参加,自由阐发见解、表达意愿。因此“民主恳谈”这种新型的基层民主形式,为公众广泛有序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个渠道和场所。  

      (二)“民主恳谈”为农村群众民主监督乡镇政府的权力行使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群众在民主恳谈会上对基层政府的政务进行公开监督,防止行政权力侵害公众利益,指出并纠正乡镇政府在公共事务决策和管理中的缺陷和失误,从而达到维护群众利益的目的。因此,“民主恳谈”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国农村普遍建村民自治和村委会直接选举的民主制度以后,基层民主化进程如何由此起步,稳健、广泛、深入地继续推进,在乡镇一级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民主监督机制。 

      (三)“民主恳谈”初步解决了基层党委政府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转变的问题。基层党委政府以“民主恳谈”的形式,就与群众利益关联度较大的重要公共事务,与群众交流、沟通、协商,共同讨论研究解决,实现了基层党委政府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创新。

  • 5/6

    湄潭:农村里的“实话实说”

      编者按: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制度,就是由村支两委集中时间、地点、村民或村民代表,引导村民诉说自己或村集体里的事,集中回复村民“该知道的事”。这一举措,更像是央视节目“实话实说”的现实版本。

      2009年12月3日至5日,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调研组对贵州省湄潭县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制度进行了调研。调研期间,调研组成员分别赴清江村、潘家寨村和合同村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了部分乡村干部和农民,并于12月5日上午在湄潭县纪委办公室召开了座谈会。

      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制度,就是由村支两委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村民或村民代表,有序引导村民集中诉说自己或村集体里的事,集中回复村民“该知道的事”,集中听取村民“想知道的事项”、“需要的帮助”以及调解纠纷,集中审议村支两委工作报告、村干部述职述廉,民主测评村干部和票决村务,集中讨论村规民约和新农村建设中的相关事项等集中收集村民合理诉求,集中落实村民诉求事项的一个综合性制度。

      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它具有不同于村民代表大会的会议规则和内容。除了村民代表和村委会成员之外,村民集中诉求会议的参加人员还包括普通村民、驻村的县乡人大代表、驻村的县市政协委员、党员代表、乡镇分管领导以及乡镇站所的负责人。村民代表大会必须有三分之二的代表到会才能召开,而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只要求一半以上的村民代表,因而更容易召集。村民集中诉求会议的开会时间也较为灵活,原则上一年召开两次,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开。同时,村民集中诉求会议的内容也更为宽泛,除了审议村委会的报告外,它还审议村党支部的工作报告,引导村民集中诉说自己或村集体的事,集中村民合理诉求,以及民主测评村干部和票决村务等。

      其次,它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办事机构。湄潭县委、县政府规定,在各乡镇成立村民诉求中心,由乡镇纪委书记兼任诉求中心主任;在各村居成立村民诉求站,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站长。村民诉求中心和村民诉求站的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召开辖区内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定期排查,掌握辖区内的民情民愿;受理村民的诉求;向上级报告重要民情民愿;以及定期向上级报告村民诉求事项的落实情况。

      再次,纪委负责村民集中诉求会议的协调和督促工作。纪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而村民集中诉求制度则被作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载体。湄潭县委规定,村民集中诉求工作由县纪委督促和协调,其他部门共同参与、予以配合。同时,各乡镇的村民诉求中心设在纪委,由纪委书记兼任村民诉求中心主任。在村民集中诉求工作中,一方面,由纪委督促并召集各乡镇和部门按时召开或参加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另一方面,纪委督促各部门对集中诉求予以限期处理办结。

      最后,它拥有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的支撑。湄潭县委县政府规定,村民集中诉求工作要列入村党支部的考核体系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纳入乡镇、村干部考核目标中,按照岗位责任、目标管理、干部政绩等内容对干部进行考核,并予以奖惩。同时,纪委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定期不定期检查或抽查工作落实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湄潭县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制度取得了以下效果:

      首先,它为村民提供了表达利益和发泄怨气的渠道。村民集中诉求会议的召开时间和召开方式较为灵活,对会议的参与者也不做太多限制,因而更方便村民表达利益和发泄不满,扩大了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管理的渠道。

      其次,它提升了村级事务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通过村民集中诉求会议,村民可以更加及时地了解有关村级公共事务的信息。以湄潭县为例,村民在集中诉求会上了解到了更多的中央惠农政策和农业补贴,因而提高了村级公共支出的透明度,加大了对村干部的监督。

      再次,它提高了村委会和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针对性。通过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制度,村委会以及县乡工作部门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和不满,因而有利于其改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最后,它解决了农民的一些实际困难。通过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制度,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别是乡镇事业站所的工作人员得以了解农民的利益需求,因而有利于解决农民面临的一些实际困难。如果事项超出了乡镇机构的能力范围,县纪委还可以协调敦促县级相关部门予以解决。

      湄潭县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尽管如此,在实施过程中,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制度仍面临着以下困难。

      第一,一些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无法通过集中诉求会议得以解决。某些事项,例如修建环山公路,需要省市、甚至是中央政府的相关部门予以支持,这无疑超出了县纪委的职权范围,很难得以解决。

      第二,某些村民对集中诉求会议制度缺乏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在某些村,村民代表和普通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村民集中诉求会议难以召开。因而,湄潭县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制度的实施情况参差不齐。为了提高农民与会的积极性,有关部门不得不提供少量的会议津贴(10元左右)或提供午饭。另外,当集中诉求的事项需要农民也提供相应的支持时(比如义务工投入或土地出让),某些农民往往不予配合。

      第三,部分县乡部门对村民集中诉求会议的配合不够。尽管湄潭县委县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县乡各相关部门配合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制度的开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是有某些县乡部门不够配合,因而,县纪委不得不花费一定的精力进行督促和检查。

      最后,湄潭县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制度的可持续性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尽管县委县政府下发通知,为村民集中诉求会议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框架。但是,如果没有县纪委相关领导的大力推进,此项工作很难真正落实下去。因此,应当进一步提高这项创新实践的制度化水平,防止出现“人走政息”。

  • 6/6

    辽宁:民心网“网”民心

      编者按:你知道有一种专门的办理群众诉求、分析民情民意的软件吗?这个为民办事、为民请命,来自于民心网的软件,在辽宁民情民意的反馈工作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成为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民心网取得的成绩也获得了李克强的赞扬。

      “民心网”开通于2004年5月21日。最初是辽宁省纪委监察厅和省政府纠风办创建的一个纠风网络工作平台。开办七年来,民心网作为一个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有员工100多人,联网的党政机关有2000余个,办理的群众诉求量从2004年的1452件增加到2010年的75010件,群众满意率从2004年的82%提高到2010年的98.7%。民心网已经形成了一个省市县三级联动覆盖十个热点行业和部门的公开受理和办理群众诉求的网络体系,在办理群众诉求、反映民情民意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民心网”项目具有较高的创新性。首先,它在省域范围内实现了对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作风的群众监督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的有机结合。项目发起人通过在网上公开群众的抱怨、诉求和意见,公开受理的责任单位、公开受理的过程和结果、公开群众满意度评价并由纪检监察机关进行跟踪督办,使群众监督有了载体,使纪委和纠风办的监督有了平台,并实现了两种不同性质监督的有机结合,达到了监督效力的倍增。其次,它将激励机制和惩处机制结合起来,调动了各级党政机关和相关职能部门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办理群众诉求的积极性。民心网依托于省纪委监察厅和省政府纠风办,对省内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部门与行业本身具有极大的威慑力。群众评价不满意的诉求办理还要由省纪委进行二次督办,办理不力要被追究责任,从而促使各级各部门认真办理民心网转过来的群众诉求。民心网不是简单地以问题的多少来评价各部门的工作,而是以面对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效果作为评价标准。他们据此开展群众满意的”五星”办理件评选和“民心人物”评选,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主动领办积极解决群众诉求、不断改进工作态度和提高工作质量。最后,它把办理群众诉求和分析民情民意结合起来,推动各级政府调整完善自身决策。民心网在受理和办理群众诉求的同时,还积极在网上公开征求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对群众诉求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和预测预警,通过《民心网内参》就带有共性的某些政策性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相关政策的建议,从而促进了对带有苗头性和普遍性的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源头治理。

      “民心网”项目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民心网2004年创办至今已有7年的历史,这本身就说明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民心网项目的可持续性主要得益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民心网的工作。民心网在创办之初就得到了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的肯定和支持,李克强在2005年批示“民心网是了解民情的重要渠道,望办好,并注意总结经验”。随着民心网在辽宁省内办理群众诉求、反映民情民声效果日益显著,历任省委书记和省长都给予民心网以大力的支持,由此带动了各级各部门对民心网工作给予支持和配合。二是民心网有着一个富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团结向上的专业化工作团队。民心网的创办人韩玉起和他所领导的民心网工作团队,有着一种为民办事、为民请命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高度热爱这项工作并自愿投身于这项工作中。这种精神动力对于民心网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民心网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和工作机制。民心网作为一个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每年的广告收入就有1000多万,足以维持自身运转。省政府还通过购买民心网服务、为民心网硬件建设提供资金等多种形式支持其发展,这些都为民心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民心网全员实行合同聘用身份平等一视同仁,根据业绩表现定去留奖惩,增强了内部凝聚力。民心网在诉求受理、诉求处理方面提出了民意民诉清楚、解决民意民诉的责任主体清楚、民意民诉的解决效果清楚的工作理念,开发了一套诉求办理和民情分析软件,形成了一套从分派、审核、领办、回访、满意度评价、结案或不满意办理件二次督办的顺畅的工作流程。四是辽宁省内各级各部门从民心网工作中受益,积极支持与配合民心网工作。民心网积极受理认真办理群众诉求,为民众排忧解难,化解了民怨,拉近了干群距离,成为党群、干群之间的“连心桥”,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各个行业和部门办理群众诉求态度好解决效果好,群众满意度评价高,会在民心网上得到公开表彰和奖励,调动了这些行业和部门为民办事的积极性,同时也赢得了他们对民心网的支持。五是提出诉求、反映意见和建议的群众认为民心网真能为民办事确实管用,从而支持民心网的工作。

      民心网项目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和贺国强等中央纪委领导对民心网的探索和成绩给予了才分的肯定。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从辽宁学习取经后,开办了乌兰察布民心网,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辽宁民心网已经开发出一套比较成熟的办理群众诉求、分析民情民意的软件,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和工作流程,成本不高,简单易学,容易加以学习效仿。

      民心网如何在农村地区扩大知名度,使更多的农村居民能够利用民心网反映诉求、解决问题,是这个项目下一步需要继续努力加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