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
图解数据

2016年2月,中国之声委托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针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进行了两会热点调查,采用线上执行的形式共访问了921名18岁以上的当地居民。

直播妙语录
节目音频:

闫肖锋

我想改一个成语,叫人有远虑才有近忧,就是想到未来到了那把岁数怎么办,第一做大财富蛋糕,能够储备一点,另外一个希望政策能够跟上,包括设施、人员的问题,如果我们对这些养老的机构能够免税,免地价,机构肯定会有钱培训人员。

当然希望去养老机构了,但是估计我都排不上号,只能在家里呆着了。现在护理人员少、培训费少,光靠政府投入又不够,应该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

骆新

长盛

在家里,要好好的练练书法,避免去跳广场舞。

大家说说将来准备怎么养老。

苏扬

奚美娟

我们国家现在60到65岁的人群,已经占到10%了。65岁到70岁的人群占到7%。老年人可以在家里每天读读报,读报可以活跃你的思维、神经,或者说报纸本身的内容也可以让他更关注一些社会生活。

奚美娟老师能不能给老年朋友一些建议,比方说看电影、电视话剧对他们来讲是不是合适?另外他们自己有兴趣,是不是可以参与一下表演创作?

苏扬

闫肖锋

老年人本身就腿脚不利索,让他去大医院去挤去排队挂号,然后又反复拿药报销,实际上就已经不容易,用“互联网+”他又用不习惯,我倒觉得对他们最大的帮助就是社区医院,社区医院可以解决80%、90%的问题,必须得去医院的那个阶段是很少的部分,多数的时候是健康理疗,让老年人每年有一次体检,量量血压,看看缺什么,让他能够有一个健康的状态,我觉得这个更重要。一旦有小病小灾,能够就近解决就解决。

我觉得长盛有一个观点特别好,我们要用互联网+态度面对医养结合。现在医养结合做的不好,卫生做卫生的,民政做民政的。

骆新

长盛

北京和上海的医疗资源现在算是好的,同样不够分,要把资源在养老上面再去做细分的话,相对来说更加困难。如果说子女能够解决孤独问题的话,那么医疗的问题,只能靠社会了,否则我自己得变成一个神医。

大家说一说在养老问题中的医疗配套资源话题。

苏扬

奚美娟

我觉得纪录片能更好地教老年人一些现实的、有用的手段,影视剧不可能用很大的篇幅介绍这些。上老年大学,还有一些机构可以每天让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帮他读读报,说说社会上的一些事情。其实会增加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我一直认为精神关怀是很重要的。

在影视剧创作当中,拍老年人的题材有一个元素非常重要,就是医疗,您觉得在这方面创作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更加细致一点,更写实一点,包括遇到什么情况,可能怎么样,怎么来注意,如果附带这个科普功能,您觉得影视剧创作会不会更好看一些?

苏扬

闫肖锋

我们在没有进行改革之前,基本上90%都是居家养老,现在的困难可以概括为,公立的养老院进不去,商业养老机构又进不起。有一种比较折中的办法,既是居家养老,又有社区的配套服务。把以前财政上都给公立养老院的资源能够平均一点,能够更加社区化。这样一旦老伴有病了,最近的社区机构能采取一些简单的措施,跟三甲医院能够有直通车,很快把老人送到三甲医院,或者能够让大夫过来做及时的处理。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政府在土地上、政策上、税收上要给这些养老机构一些支持,让他们能够减低成本。

去年11月份,我去了一趟台湾,在双连安养中心,年轻人可以过来跟父母共同居住,陪老人周末吃饭等,他们做了很细致的调查,发现吃饭的时候很无趣,老人不爱说话,家人也不爱说话,他们发现,阻碍他们的是大圆桌。老人听力已经非常不好,于是安养中心就专门把这个大圆桌改成小条桌,尽可能让家人和老人的谈话能够更近一些,老人就变得活跃多了。机构养老有好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关键是我们愿意不愿意改。

骆新

苏扬

骆新来讲一讲机构养老,不管是公办的,还是私立的。

居家养老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社会的承载力就这么多,交给机构或者其他的社区承担不了,中国90%以上城市老人基本上都是居家养老。家是老人最适合待的地方,居家养老如果能解决交往问题,解决在社区里面的孤独问题,可能会好很多。

长盛

奚美娟

我特别呼吁文艺创作本身要跟进的时代的变化,中老年题材的影视剧、文艺作品相对来说非常少,《老有所依》比较直面现实,而且我们里面提到的有一些问题其实还是蛮残酷的,包括父母进了养老院以后会不会被人虐待。从文艺创作来说,我们不能回避精神关怀、现实关怀。我特别不喜欢有一些生活剧老是把父母那一辈写得特别世俗,所有的父母只关心房子、存款,好像永远在跟媳妇打斗、吵架,我觉得不具有代表性。我们的父辈有很多的情怀也有自己的理想,所以我们在艺术创作当中要关注。

奚美娟老师,您拍过的影视剧里面有涉及到老年生活题材的,请您从创作的角度给我们讲讲对于居家养老有什么样的想法?

苏扬

骆新

在这个方面我挺有发言权的,我母亲已经得脑溢血4年了,她几乎是一个植物人,到今天为止,我一直把她放在上海的闵行区中心医院,我特别能够明白一个失能失智老人的状态是什么样,我已经照顾她4年了,但是未来怎么办就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把老人放在养老院对老人的心智一定不利。但是,把父母送进养老院还不一定送得进去,床位不够。居家养老一定是一个大方向,那谁能够照顾得了呢?中国持证上岗的护理人数是29万,而中国的老年人超过1个亿,所以居家养老也困难。如何采取一个制度方式能够去弥补它,这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我妈妈也70多岁了,她就向我提过这个问题,儿子,要不然你把我送养老院吧。我的回答是不行,你知道她的反应是什么?她的反应是我出的这道题你做对了。中国的老人都不接受进养老院,我当时但凡稍微犹豫一点,这就不光是达不成一个共识,而且会伤了心。但是要从对一个老人的照顾来说,确实不会像以前那样,有一个大家庭,然后去早请示、晚汇报。我害怕她自己在家的时候,她自己觉得孤独,我觉得可能送到养老机构,平常的活动多一些,丰富一点。

长盛

闫肖锋

一般60岁到70岁的老年是健康的老年,基本上还可以游山玩水。这个时候有没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倒不是很重要,但是人一到70岁之后就开始各种各样的老年病症,就会出现一部分失能老人,会需要一些机构、或者是家庭、甚至是医院的帮助,这个就是非健康的养老。这两个阶段面对的命题不一样。

要不要送父母进养老院?大家谈谈对于这个话题的理解。

苏扬

新鲜主播

调查把养老分为四种方式——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自我养老。谈到自己的父母,68%的受访者倾向于家庭养老,也就是自己照顾;只有13.4%的人选择居家养老;要送父母去养老院的更少,只有不到一成。谈到自己的未来,四种养老方式的意愿就很平均了,只有28.6%的人选择在家里让家人照顾,愿意去养老院的比例高达26.8%,其中,广州人最不爱去养老院,上海人则更认同养老院。调查显示,制约养老机构普及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这些机构的不信任,占到39.7%。紧随其后的是觉得养老机构匮乏、经济成本太高。谈到居家养老,“对专业服务人员不信任”、“经济成本高”也是人们最大的担心,还有不少人提到“居家养老设施不完善”、“政策力度不够”等等。

因为我是一个文化艺术工作者,我更希望我们文艺作品的创作当中更多关注现实,直面包括养老题材、中老年人在内的现实题材。我记得当时这部电视剧播出以后,社会反响很大,收视率也很高,它有两个人群非常关注,一个是父母那一辈,还有一族人群是年轻人,当时大家都觉得这部戏是直面现实的。当时我们是在北京的一个中等的养老院里拍摄了大概10天左右。有一个在里面住的老伯伯想让我拉他出去,他说我想回去看孙子,我当时听了以后特别触动。我们有的时候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去了,可是实际上老年人还是非常希望有一种精神关注。

奚美娟

苏扬

大家可能对2013年上演的一部电视剧叫做《老有所依》可能还有印象,奚美娟老师您先给我们讲一讲,这部电视剧它对于我们今天的这个话题,有什么样的意义,有什么样的思考的角度?

3月11日19:00—20:00,全国人大代表、著名演员奚美娟老师,前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现长盛传媒创始人长盛,东方卫视首席记者、新闻评论员骆新,《中国新闻周刊》学术召集人、原《新周刊》总主笔闫肖峰,将做客中国之声两会特别节目《直通北上广》,今晚我们节目的话题是:要不要送父母进养老院?届时中国之声、央广网将进行同步直播,敬请关注!

央广网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 版权所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