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1992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并科学确定了先发射载人飞船,再突破载人飞船与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最终建造空间站这“三步走”的发展目标。30年来,广大航天工作者心怀伟大梦想,让“长征”“神舟”“空间站”等一次次惊艳世界,也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成就了今天中国空间站的辉煌。

  1999年11月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一号飞船高高矗立在发射塔架上。

  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 王永志:熬了七年,终于准备发射了,就像要参加考试,不知道能不能考个满分。

  这一年的11月20日,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第二天成功返回,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第一场大考收获满分。然而,接下来,神舟二号飞船的发射却一波三折。

  2000年12月31日,神舟二号飞船发射前10天,在厂房已经完成垂直总装的船箭组合体与13层工作平台意外相撞。

  中国科学院院士 时任长二F火箭总设计师 刘竹生:心几乎是凉了,当时一看,火箭完了。几万人工作几年的时间装这个火箭,把它撞成这样,我现在想起这事也特别难受。

  载人航天工程是继“两弹一星”后中国航天领域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可靠性要求最严的重点工程,为了探明火箭有没有受到“内伤”,刘竹生和火箭团队与紧急从北京、上海等地赶来的专家会诊。连续4天不眠不休地持续奋战,最终拿出一份50多页的分析报告,给出“可以正常发射”的结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 时任长二F火箭总设计师 刘竹生:那几天简直像上了发条似的,能战斗,得找出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特别能战斗”是由载人航天事业的高风险高挑战历练而成的。2001年1月10日,长二F火箭将神舟二号飞船成功送入太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处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茫茫戈壁,自然环境恶劣。2002年12月21日,一场大雪骤然袭击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气温降到-30℃。此时,距离神舟四号发射只有8天时间。

  测试电缆如同婴儿的脐带为火箭起飞前的测试提供电源,铺设电缆的专用摆杆悬在空中,距地面50多米高,天晴时人站上去都会头晕目眩,而在极低温条件下,技术人员面临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极限挑战。

  时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工程师 谭洪义:风吹在脸上感觉像刀一样,我们手要是放在塔架,因为塔架是钢结构,手要是不小心搭在了旁边的防护栏上,就是铁管上,手基本上要脱掉一层皮。

  2002年12月30日,在气温回升后,神舟四号比原定计划推迟一天发射,再次获得圆满成功。

  神舟五号是我国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2003年2月1日,正值中国航天员大队选拔首飞梯队的关键时刻,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重返地面过程中突然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让人没想到的是,第二天,航天员大队党支部收到了14名备选航天员递交的请战书。

  神舟五号航天员 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杨利伟:科学探索,这里边肯定有风险,既然你选择了这个责任,就应该有这个担当。

  我国载人航天晚他国30多年起步,要追赶先进国家的步伐就得持续保持数十年特别能攻关的激情,才能抢占载人航天技术制高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 戚发轫: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中国的航天员不能牺牲,这对我们这个队伍就是最大的挑战。那么就是要把天上能遇到的问题,能遇到的环境,地面都能够考虑到,把问题暴露了才能做到这一点。

  为了做地面试验,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建起了世界最大的电推力振动台做力学试验,亚洲最大的真空罐用于做热真空试验,亚洲最大的电磁兼容实验室做电性能试验。经过各种极限条件的考验,神舟五号飞船被专机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2003年10月15日凌晨5时30分,发射进入倒计时。

  火箭飞行590秒后,航天员杨利伟摆脱地球引力,浩瀚的太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访客。21小时后,神舟五号成功返回。自此,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自主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