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腾飞(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 粮食产业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反食品浪费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国际粮食供应链风险增加、国内粮食价格恢复性上涨的形势下,反对食品浪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十四五”时期强化粮食安全,亟需节流与开源并举,加快构建以法治为基础、健康消费为引导的全社会节粮减损协同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全流程、全环节的国家节约粮食行动,加强粮食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消费等全链条管理,强化法规政策标准引领,加强科普教育与消费引导,增强节粮科技支撑,推动重点环节节粮治理,提升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为端牢端稳中国饭碗夯实基础。

  粮食流通与加工损失仍偏高,引导健康消费迫在眉睫

  一是粮食流通中质量隐性损失较大。粮食从收获到储备之间管理较为脱节、技术相对落后。我国粮食流通综合损失率较高,其中收获、烘干、农户储粮、加工等环节损失率最高。流通环节中粮食质量和品质损失大,原粮储备普遍常温储存,水分减量损失大。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产后收储科技服务供给不足,粮食产后流通年损失近700亿斤,治理流通损失仍是当务之急。

  二是加工成品粮出品率较低。我国粮油初加工和落后产能占比偏高,节粮和品质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尚未形成营养健康导向型的加工体系。比如,目前大米普遍抛光2-3次,如采用适宜的技术和装备,碎米率可下降5个百分点以上。同时,我国年产麸皮、米糠等副产物约1亿吨,未被高效利用。我国粮油加工企业一些关键高端装备依赖进口,国产粮机装备在可靠性、智能化水平、关键技术指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差距。

  三是全社会节粮宣传未形成有效合力。一是节粮资源分散、合力不足。目前节粮宣传分散在不同部门,流通和生产与消费部门缺乏联动,“应季作战”“单兵作战”现象突出,缺少系统性和持续性。二是节粮科普宣传针对性不强,未有效下沉至基层,做好“节约一粒粮”公益宣传还有较大空间。三是示范基地建设薄弱。建立爱粮节粮宣传基地、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推进刚启步,投入支持政策欠缺,节粮志愿者行动缺乏长效机制。四是高效节粮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上仍有差距,技术推广体系还不健全。

  实施国家节粮行动的措施建议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制止餐饮浪费等重要指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精神,建议加快构建以法治为基础、健康消费为引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全链条管理的节粮协同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国家节粮行动,强化节粮科技支撑,靠法律、管理、科技、经济“四轮驱动”,综合持续推动节粮减损,实现粮食最大化利用。

  深入实施国家节粮行动。一是研究制定“十四五”时期国家节粮行动计划方案,明确节粮目标和指标体系、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建立国家节粮减损部际工作机制,举行促进节粮减损反对食品浪费会议,总结表彰先进,交流典型经验与案例。统筹开展“健康消费提升反粮食和食品浪费”“重点地区农户科学储粮”“粮食绿色仓储提升”“适度精准加工增效”“节粮科技创新引领”“全谷物行动”等重点行动,促进全产业节粮、全过程节粮和全民节粮,分场景、分人群、分环节、分部门、分层次推进,深入开展全社会节粮减损,提高全民节粮意识。二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节粮制度、政策、机制创新,建立反粮食和食物浪费削减机制,明确粮食浪费和食物再生利用率目标值。三是抓大头、抓关键环节、抓重点地区,加大餐饮消费、粮食收获和过度加工等重点领域的节粮治理力度,建立全链条多部门的分工协同机制。四是强化节粮科技支撑,增加政府节粮科研专项投入,加强科技攻关和示范引导,建议单独设立重点科技专项,系统研发“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的提质减损增效关键技术,持续开展粮食损失浪费专项调查评估和科普宣传,有效提升国家粮食流通和储备安全的科技支撑能力。

  健全节粮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一是将节粮减损、制止餐桌浪费等纳入“粮食安全保障法”并加快立法进程,建立爱粮节粮检查、投诉、宣传和志愿者服务等制度,并列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不断完善反粮食浪费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健全节粮技术标准,制定粮油适度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标准体系。健全食物资源再生利用机制。三是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出台节粮减损科技政策、补贴收费政策,完善激励机制。

  加强学校和单位食堂健康科学管理。一是改革学生营养餐补贴模式,切实提高米面油供应质量,强化食堂监督和竞争机制,推行大中小学校食堂健康膳食指南,加强“食育”引导示范,“光盘”到底。二是推动食堂全链条管理创新,引入大数据管理,积极应用智慧系统,按需供应推动订餐精准化。推广半份菜和小份菜模式,促进餐饮服务精细化、人性化。三是建立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分餐制”和“公筷公勺”的文明就餐习惯。四是开展反食品浪费回收利用。

  加强粮食安全与节粮减损健康消费科普教育。一是大力提升全社会惜粮节粮意识,创新世界粮食日暨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宣传方式,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和推进重心下移到县级,深入推进“节约一粒粮行动”“健康膳食行动”。二是健全粮食安全国情教育体系,将“食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三是实施中国全谷物行动计划,设立全国全谷物宣传日,鼓励杂粮、全麦粉、发芽糙米等健康谷物的消费引导。四是健全节粮科普体系,建立国家节粮中心,创建一批国家节粮科普基地、节粮科技示范基地。

  加强粮食流通与加工重点环节节粮治理及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十四五”时期粮食现代化储备与流通能力建设,完善节粮工程技术体系,改造和建设一批高标准粮仓,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推广低温储粮技术。持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二是开展成品粮油过度加工专项治理,引导逐步取消大米抛光机,从产业政策、消费习惯、储运模式、加工工艺及设备等层面综合施策。三是大力发展营养健康型粮油产业经济,强化营养主食产业化等重大项目实施力度。加强粮油副产物全值、梯次和循环利用,推广米糠分散榨油、集中精炼新模式,加大低蛋白日粮配方、豆粕杂粕替代技术应用。四是加大节粮科技研发力度,强化粮食流通和加工节粮关键技术攻关,瞄准世界先进技术,加大节粮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促进节粮技术转化推广,实施粮效领跑和节粮认证,推动用粮方式向高效集约转变。

  深化节粮减损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倡议适时召开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指示精神。一是借鉴交流国内外节粮减损与粮食安全、营养健康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在政策对话、技术推广、科技创新、标准制定、能力建设、项目示范、人员交流、技术培训、装备设施展示等方面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等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等开展务实合作。二是继续开展国际粮食产后科技合作,积极支持启动非盟现代化粮仓、中非粮食产后减损合作中心、黄曲霉菌毒素防控研究等项目。三是鼓励有条件的粮机装备企业走出去,提高中国粮机制造、中国粮食标准的影响力,为国际节粮减损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