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之前,由于长期以来粗放的发展方式,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大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立足解决突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生态环境领域中的国家机构改革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积极参与和引领生态环境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加大,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得到遏制。这为2035年我国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建成美丽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新时代体现出的思路或者特点是:

  ——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方式的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环境问题之间体现为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从世界环境史来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由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开启的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导致的。前些年中国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由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时期盛行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导致的。从资源环境约束来看,过去我国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容量相对较大,可以放开手脚搞大开发、快发展。但是,当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上限,再也无法承载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了。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走绿色发展道路,需要形成以绿色为普遍形态的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即实现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和绿色生态的“产业化”。无论是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还是绿色生态的“产业化”,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绿色发展方式使生态文明建设由“浅绿色”向“深绿色”转变。这是因为,它在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实现了从“用环境换发展”到“用发展优化环境”、从“零和博弈”到“正和博弈”、从“经济自变量—生态因变量”到“生态自变量—经济因变量”三个方面的根本转变,使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从“两张皮”“两件事”变为“一张皮”“一件事”。

  ——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制度的构建。法律法规、制度机制是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堡垒和最后保障。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注重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第一,重视主体功能区制度建设。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性制度,也是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举措,必须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第二,重视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有什么样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和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第三,重视建立权责清晰的产权制度和管理到位的监管制度。长期以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与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有着直接关系。习近平曾举例说明该问题:“湖泊湿地被滥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权不到位、管理者不到位,到底是中央部门直接行使所有权人职责,还是授权地方的某一级政府行使所有权人职责?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是什么关系?产权不清、权责不明,保护就会落空,水权和排污权交易等节水控污的具体措施就难以广泛施行。”正是基于此,总书记强调,必须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

  ——更加注重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由于我国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本底不佳,人口压力和消费规模又十分巨大,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十分注重从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来开展。这是因为:第一,生态环境是个大系统,各种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第二,生态文明建设牵涉到方方面面,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单独从某一生态环境要素或某一领域推进,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注重打通“地上和地下”“岸上和岸下”“陆地和海洋”,尤其注重推进城乡一体化、东中西部、南方北方等全地域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注重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

  ——更加注重生态文化和绿色价值观的弘扬。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注重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建设生态文明良好社会风尚,需要弘扬绿色价值观和生态伦理来进行支撑。为此,必须将绿色价值和生态伦理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切实培养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研室主任、教授 孙要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