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题:千年大跨越 日月换新天——写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之际

  新华社评论员

  新春时节,一个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将于2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人们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中庄严宣告:“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历经持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实现了中华民族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

  这是2021年2月20日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拍摄的化屋村麻窝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千年梦想,圆在今朝!这一彪炳史册、光耀全球的丰功伟绩,辉映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人类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

  这是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2019年8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鸿宇 摄

  “一个不能少”的坚定承诺,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带来无数人命运的变迁。从华北平原到西南边陲,从大别山区到秦巴腹地,从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贫困地区的面貌彻底改变,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

  “这是抬头见景啊!”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贵州毕节化屋村脱贫群众易地搬迁后的新家,称赞不已。精准脱贫政策让这个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63.6%的“悬崖下的村寨”,迎来跨越式发展。2019年底,村里贫困人口清零,村民们过上了过去不敢想的好日子。

  在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的易地扶贫安置点,彝族群众马海日聪喜搬新居(2019年2月11日摄)。2019年2月11日,位于大凉山腹地的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首批29户、168人告别居住多年的土坯房,搬入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新家。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山河依旧,换了人间。无数个“化屋村”的巨变,汇成了一组令人震撼的数字:8年间,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7亿多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在世界东方这片古老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奇迹,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有益借鉴,深刻影响了人类减贫事业的历史进程。

  (二)

  “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的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令人动容。最深的牵挂,最暖的真情,彰显人民领袖的爱民情怀,诠释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总书记既挂帅又出征,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遵循、注入不竭动力。

  这是着眼全局的战略安排。“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走好这一步,打赢脱贫攻坚战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在实践中,我们党不仅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而且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内容,赋予扶贫脱贫工作以新意义和新内涵。

  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龙元村“致富能手”和晓永在乡里卖羊肚菌(2019年4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这是破解难题的科学部署。不搞大水漫灌,不要“手榴弹炸跳蚤”,针对深度贫困地区不同的致贫病根,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思考“怎么扶”的破解方法,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针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一系列有效举措成为攻坚制胜之策。

  这是全面攻坚的体系保障。一张“五级书记”同框、共抓脱贫攻坚的照片,让人们看到上下齐心克难关的决心和力量。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推动建立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既督促工作进度、加大考核问责力度,又杜绝弄虚作假、严防“数字脱贫”......习近平总书记为脱贫攻坚立规矩、提要求,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领导体系,让责任环环紧扣,压力层层传导,为决战决胜提供有力保障。

  云南省镇雄县以古镇岩洞脚村幼儿园的孩子在操场上玩耍(2020年1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回答了脱贫攻坚的目的、战略、方法、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引领构建起中国贫困治理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也为世界的反贫困斗争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

  脱贫攻坚重大胜利的背后,闪动着无数负重前行的身影,传颂着众多催人泪下的故事。广大党员、干部心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牺牲奉献。

  舍小家为大家,他们把汗水流淌在战贫一线。誓言“一户不脱贫、坚决不撤岗”的安徽金寨县大湾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一干就是6年;重庆竹贤乡下庄村支书毛相林带领村民历时7年不懈奋斗,硬是在绝壁凿出一条8000米长的“天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派出25万多个驻村工作队,累计300多万名县级以上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驻村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父母家人,但为了带领群众早日脱贫,他们把对家人的“亏欠”埋在心底,把对群众的责任扛在肩头,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施林娇(右一)在十八洞村学习苗绣(2020年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洒热血铸丰碑,他们把功勋镌刻在祖国的大地上。年仅26岁的扶贫干部蒋富安因劳累猝死,他帮扶过的村民放声痛哭;贵州遵义市汇川区驻村干部余永流生前一封致歉女儿的家书,让无数人泪目;壮族姑娘黄文秀在帮助乡亲们脱贫的征程中,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截至2020年7月底,全国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扶贫干部,共有1500多人。英烈们以赤心诠释初心、以生命履行使命,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前不久,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引发热议。网友感叹:伟大的脱贫攻坚离不开同样伟大的扶贫干部,他们如散落在山野的一束束光,照亮封闭的山乡,送去致富的希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改天换地,以身许国。共和国丰碑上,永远铭刻着扶贫干部不朽的英名和功绩。

  (四)

  人间万事出艰辛。没有汗水流,哪来谷满仓?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越来越红火的日子,是乡亲们“一个汗珠摔八瓣”干出来的,是奋斗者“不服输、不认命”拼出来的。

  农民在宁夏闽宁镇双孢菇栽培示范基地采摘蘑菇(2020年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有一种精神叫“不屈”。它是种下希望的辛勤耕耘,是外出打拼的坚实脚步,是写在老屋墙上“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铮铮誓言......脱贫有多难,这片热土上的人就有多拼。在这场改变命运的斗争中,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不向困难低头,以脚踏实地的努力、毫不懈怠的拼搏,一步一个脚印迈向幸福新生活。

  有一种奋斗叫“我能”。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面对脱贫攻坚路上的硬骨头、拦路虎,改革创新是开拓前进的利器。承包确权的“红本本”,让千亩荒山变身“绿色银行”;一根网线,让大山深处的村民成为“带货达人”;搭上“一带一路”快车,老区群众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优质水果卖到大洋彼岸。从不敢想、不会干到学着干、大胆闯,突破观念束缚、解开贫困死结,一个个奋斗脱贫的故事成为佳话。

  这是2020年11月5日拍摄的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每个人都了不起!”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再次证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14亿人民迸发出改变命运的创造伟力,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

  (五)

  减贫是一个历史性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减贫同步,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间奇迹。这份人民满意、举世瞩目、光耀史册的优异答卷,隐藏什么样的发展密码,又带来哪些深刻启示?

  姜仕坤(左)在贵州晴隆县长流乡与村民交流(资料照片)。2016年4月12日,贵州黔西南州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倒在了脱贫攻坚的路上。新华社发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从党中央最高指挥部到基层“最后一公里”,建立起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兑现对人民的承诺。累计数百万名干部驻村帮扶,投入扶贫资金以万亿元计,东西协作对口帮扶,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构建起“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形成强大社会合力。我们党强大的领导力、动员力、执行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强劲推动力。

  ——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的动力之源。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我们党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动员贫困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广大贫困群众不等不靠,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靠奋斗实现脱贫奇迹,彰显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气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事业发展就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坚持精准方略,做好精准文章,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减贫之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中国脱贫方案的亮点是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党中央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取得扎实成效。脱贫道路千万条,务实管用第一条。立足实际、瞄准问题、精准施策,是脱贫攻坚的制胜之道。

  ——坚持从严要求,确保落实落地,砥砺真抓实干的过硬作风。脱贫攻坚是啃硬骨头的战场,也是检验作风的考场。我们党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加强廉洁扶贫,杜绝形式主义、不良作风,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让脱贫成效经得起人民、实践和历史检验。锻造真抓实干的好作风,练就勇于担当的铁肩膀,这是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六)

  好日子在哪里?在丰盛的餐桌上,在亮堂的居室中,在鼓起的腰包里,更在脱贫群众绽放的笑脸上。“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年梦想照进现实,照耀新时代的神州大地。

  这是2020年4月拍摄的位于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华溪村的中益乡小学全貌。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日前,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幅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正渐次铺展......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挺进,社会主义中国一定能创造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