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引擎和重要抓手,借助产业融合度高、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特点,在推动农村三产融合、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助力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方面,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更多要素资源向乡村集聚,是后脱贫攻坚时代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接轨的重要手段。

  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村民、游客的共同参与,在价值共创机制下形成通力合作的治理框架。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各方力量中,民营企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截至2019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已超过3000万家,民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日益凸显。2020年8月,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认定的154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82%为民营企业;全国9万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中90%以上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政策和市场的同频共振下,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主导作用,努力开拓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格局。

  打通乡村旅游脉络

  民营企业是乡村旅游资源对接市场的桥梁,提供的各类旅游产品是连接乡村和游客的纽带。乡村旅游的突出特点在于游客直接走进乡村,体验乡村环境风貌、感受乡村生活气息,实现与乡村的近距离接触。游客深入乡村才能在旅游体验中进行消费,旅游消费的过程也是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的过程。除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之外,民营企业发挥市场化的组织运行机制和专业化的平台技术优势,通过企业资本、产业模式、市场营销及品牌塑造,实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促进乡村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此过程中,民营企业在成本控制和市场经营方面的优势,促进乡村与企业形成旅游开发的联结机制,改善乡村旅游的供需水平,助力培育乡村旅游发展的良性生态。

  民营企业具备一定的资源统筹与协调能力,能够助力打通乡村旅游脉络。通过协调村民和游客,统筹企业资源、政府政策和市场要素,充分发掘乡村旅游的各项价值,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民营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经营方式的灵活性决定了其能够对游客需求、产业环境及政策导向作出快速反应,因地制宜盘活乡村各类资源,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民营企业收益分配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能够及时将乡村旅游发展的红利惠及村民。民营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这有利于企业更加充分地深入乡村、贴近村民,从而密切与村民的联系和交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与村民形成价值共同体。民营企业通过兴办合作社、成立合资企业等形式推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将村民纳入利益联结机制中,发挥带动村民共同富裕的作用。

  盘活乡村旅游资源

  民营企业在乡村旅游中能够有效盘活乡村各类潜在旅游资源,提升乡村自主造血功能。乡村自然环境、土地作物、农舍院落、村规民俗都是潜在的旅游资源,能够在乡村旅游中形成核心吸引力。现实中,不少旅游资源禀赋突出的乡村由于缺乏资源开发与转化意识,丰富的旅游资源被闲置甚至随着村庄的合并、搬迁、空心化而逐渐被废弃。一些没有进入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民俗,随着社会变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走向消亡。民营企业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盘活了乡村潜在的旅游资源,在文化传承、遗产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激发了乡村自我造血的内生动力。在此基础上,借助企业的纽带作用不断引入外来资源,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形成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向乡村集聚的良性互动局面。

  以乡村旅游业为支点实现乡村三产融合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民营企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将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三产融合发展的格局,增强乡村产业的集聚度。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的凉泉理想村就是民营企业乡伴文旅集团参与乡村旅游、推动三产融合的成功案例。乡伴文旅集团运用文化引领、旅游带动、产业融合的开发策略,短时间内将衰败不堪的凉泉村打造成乡村旅游的标杆,逐步走出一条生态振兴、绿色赋能的乡村治理新路径。作为民营企业的乡伴文旅集团通过盘活凉泉村集体的闲置房屋院落,统一规划利用,引入文化、旅游等多元业态,激活了沉寂的乡村旅游资源,同时带动了蔬菜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观光采摘业、艺术创意产业的兴起,走上了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助力民营企业乡村旅游建设

  民营企业日益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力,企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将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企业坚持以乡村旅游产业为核心,产业链、供应链、消费链不断优化升级,提升了民营企业发展的专业化和品牌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通过项目合作、区域共建等方式推动民营企业的改革创新和不同企业间的协同发展,探索民营企业数量和质量上“双量并进”的成长路径,从而增强民营企业在乡村旅游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优化市场布局。

  利用政策红利杠杆,为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营造广阔空间。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备受政策关注,从整体规划到路径实施、从设施配套到产业布局,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全覆盖的政策体系。其中涵盖了对参与乡村旅游的民营企业的支持。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此后,国家几乎每年都会出台乡村旅游发展相关的政策,不乏对民营企业在乡村旅游建设中的支持。如2020年9月,农业农村部对第8434号建议答复时表示,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到乡村投资兴业,加强民营企业的政策创设。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和不断完善激活了乡村旅游市场要素,增强了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信心和动力。民营企业应把握政策优渥的绝好时机,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形成的杠杆效应,进一步开拓乡村旅游发展的版图。

  维护乡村旅游多元价值

  民营企业通过投资、招商、运营、管理等环节深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维护乡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民营企业通过资源转化带动了乡村脱贫致富,首先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企业应借助乡村旅游的外溢效应,在创造旅游产业价值之外,直接或间接带动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其他服务行业的民营企业积极发挥组织协调和产业联动作用,以乡村旅游发展为纽带,有效串联起其他产业,实现不同产业门类的协同和多元价值的迸发。

  民营企业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打造全方位生态保护格局。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成败,而乡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技术手段等条件的限制,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殊性。民营企业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坚持新时代企业公民意识,在开发环节注重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同时引导培育村民生态赋能乡村旅游开发的思路,多方监督和规范游客行为,形成以企业为核心、村民为主线、游客为主力的全方位生态保护网络。

  维护乡土文化传承,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特色的民风民俗和农耕文化是乡村最深沉的文化底色,也是吸引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核心要素。优化民营企业对农耕文化、乡土文化以及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方式,在“探寻—唤醒—重塑—传承”机制中不断优化企业行为,摸索最优开发路径。在打造本土乡村文化开发模式的同时,企业应合理协调外来游客与乡村本体的关系,巧妙引导游客有机融入乡村文化中,形成适宜现代社会的新乡土文化,促进乡土文化要素和社区环境要素的融合提升,延续乡村发展的原生力量。

  (本文系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岛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QDSKL1901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秀伟 李晓军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