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友们乘车前往作业地点(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央广网榆林2月13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交通广播《中国交通新闻》报道,“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纹,短日有冷光。”毛乌素沙地南缘,太中铁路在呼啸的寒风中蜿蜒铺开,沙天相接、路地相连,使西北黄土地上的冬日更显旷远、孤寂、清冷……

  位于陕西省定边县红柳沟镇李家台村的红柳沟车站,安静地矗立在羊圈山半山腰。2月8日7时整,驻守在定边的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银川电务段定边信号工区28岁工长的武洪涛和10名“90后”工友登上工程车,他们要赶去33公里外的红柳沟站完成全站道岔检修。

作业人员擦拭转辙机(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风这么大,今天又是一场硬仗!”听着狂风夹带沙土拍打车窗的“沙沙”声,武洪涛担忧起来:“这天气,女孩子可真扛不住!”

  “我一定行的,工长!”25岁的现场防护员徐芳龙工作中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女孩子。

  2011年开通运营的太中银铁路,是连通山西、陕西和宁夏三省区的便捷通道,如何守护好这条客货混运线上的信号设备,保障列车安全运行,是工区职工的职责使命。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到了冬天,最强风力可达11级,穿得再厚也不管用,不出半小时肯定冻透了!”提起毛乌素沙地边缘的自然环境,徐芳龙心有余悸。

作业人员调试道岔转辙机(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8时许,武洪涛他们到达目的地。做了简单的休整和班前准备工作后,9时始,春运首日的检修作业正式开始。

  尽管有棉大衣、棉帽子、围脖“护体”,但是武洪涛他们迎风走上线路依旧觉得脸上如刀割般生疼。

  “这个时候做现场防护就需要‘经验+智慧’啦,既要保护好工友,也要保护好自己,尽量找接触网杆挡挡风,要不自己就被刮跑了。”说话间,10米开外的范宗海呼叫扳动1号道岔,但是徐芳龙什么也没有听见,耳边只有寒风的怒吼声。

  这时,只见1号道岔全部作业人员手拎安全木楔站立起来,呼啸的山风中,范宗海朝着徐芳龙比划了“OK”手势。徐芳龙瞬间会意,立即举起对讲机:“驻站联络员颉金霞,1号道岔申请扳动2次。”

  “现场防护员徐芳龙,请重复!”

  颉金霞的对讲机里只有“呼呼”的风声。

作业人员对道岔电务装置进行检查(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不得已,徐芳龙掀起衣领,将对讲机埋入其中,再次呼叫。

  得到扳动道岔确认询问后,徐芳龙朝着范宗海呼喊:“1号道岔能否扳动?”同时挥手两次示意他,范宗海再次比划“OK”手势确认道岔顺利扳动。

  这波手势,是这群坚守在羊圈山下的“90后”为红柳沟站室外作业设立的特殊沟通语言。

  9时30分,作业正酣。“工长,你看看3号芯二机的锁钩松,但是解锁别劲呢!”白飞的喊声夹杂着在大风中。武洪涛双膝紧贴石渣,一手扶地支撑,另一只手赤手触摸杆件底部有无磨痕。冰冷的油泥粘在手掌,让他觉得自己的手不太灵巧。他便在水泥枕上蹭了几下,然后抡起扳手开始检修,“杆件底部有磨耗,先把锁钩调松一点,下个天窗重点整治。”武洪涛边拧扳手边讲解,一个天窗下来,他要拧转扳手千余次。

  10分钟后,他们前往西头继续作业。“西头道岔是我最头疼的,西头地势偏低,夏季雨水排流不畅、路基翻浆,造成道岔长期病害,冬季最为严重。”40多斤的工具包丝毫没有阻挡武洪涛的脚步,说着,他加快了脚步。

  到达目的地后,武洪涛直奔4号道岔,测量框架尺寸、锁闭量,检查外锁部件……从外到内仔细检测一遍后,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作业人员维修转辙机(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4号道岔状态怎样?”“好着呢,和上周数据一致。”听到肯定回答,车间主任钱峻峰的心算是定了下来。

  “以前,红柳沟站的道岔状态特别不好,隔三差五就会发生故障,这两年经过小武他们的努力,已经好多了!”提起武洪涛他们,钱峻峰有些掩饰不住的自豪。

  10时30分,作业结束,武洪涛端起保温杯痛痛快快的喝了几大口。工友白飞看着手中结了冰的矿泉水苦笑:“你们喝水,我吃冰棍,大冬天吃冰棍别有一番滋味哦。”

  “不管多少风雨,我们迎风前进;不管多少失败,我们永不言弃……不管多少泪水,我们鼓励自己;不管多少汗水,我们相信自己……”前往下一个作业站的路上,和着汽车音响,武洪涛哼起了自己最喜欢的歌……(记者高雅 通讯员金帅群 李峰峰 刘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