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作者: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仝联勃,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王丰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强调在“十四五”时期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从战略和全局上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新使命、新方向和新任务。

  一、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使命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召唤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使命。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经过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现代化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方位转变的过程,既充满着机遇,也充满了新的矛盾和挑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要讲话,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将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为在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吹响了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冲锋号。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智慧的结晶,引领着历史前进方向和时代发展潮流,昭示着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加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只有坚持推动文明相通、文化相融,拉紧各国人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精神纽带,才能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定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向

  坚持以什么思想理论为指导,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关系到政党的性质、国家的方向,关系到民族的命脉、人心的凝聚。《建议》旗帜鲜明地指明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方向。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指南。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固本开新、永葆生机,否则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就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一以贯之地保持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不断焕发新的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

  (二)始终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建立起来的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建设进程中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巩固。改革开放40多年,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程,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自信愈加坚定的伟大历程。要保持对中华文化理想和价值、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文化创造,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做到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在建设文化强国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三)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树牢共同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柱、力量之源。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能够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创造一个个人间奇迹,靠的就是具有共同理想信念的价值观的凝聚和鼓舞。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三个倡导”为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才能确保文化建设制度朝着正确方向、沿着正确轨道发展和完善。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任务

  (一)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要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就需要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通过加强“四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引导人们坚定“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增强人们坚守共同理想、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和决心。

  (二)着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发展文化产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作为首要的价值取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坚持文艺作品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三)着力加强推进文化交流互鉴

  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既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又是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必须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以更自信的心态、更宽广的胸怀,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对彼此文化文明的理解、欣赏和借鉴,让各国人民更好了解中国,让中国人民更好了解世界。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介绍阐释中国理念、中国道路、中国主张,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断增进理解、扩大认同。要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坚持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多运用对方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搭建起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有效互动交流的桥梁,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