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亘在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处的罗霄山脉巍峨耸立,陡峭的山势骤然收于一片开阔处,百转千回的滁水河漾起层层叠叠的浪涌,仿佛在为岸边那座美丽的村庄歌唱。

  这里就是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也是“半条被子的故事”发源地。

  从挖掘到“半条被子的故事”至今,36年过去了,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不仅没有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反而历久弥新。这“半条被子”不仅是有形的历史见证,更是无形的精神路标。

  (一)

  9月16日下午,正在湖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

  “‘半条被子的故事’代表了我们党的初心,体现了党的为民本色。”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红军在自己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心里还是想着老百姓的冷暖。一枝一叶总关情啊!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队伍,我们共产党人和老百姓的感情就是共用一条被子的感情。”

  走进“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大门,抑扬顿挫的声音传入耳中:“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从当年接过红军“半条被子”,到如今整村脱贫走上“幸福路子”,沙洲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映照出我们党始终不变的初心。

  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在这里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总书记还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

  如今再到湖南,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徐解秀的孙子朱小红家中看望。看到已经脱贫的乡亲们,习近平动情地说:“你们家的变化也说明一个道理,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民服务,承诺了就要兑现。让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走上小康幸福路,我们说到做到,一定会坚定不移走下去,践行党的誓言和诺言。”

  (二)

  “半条被子的故事”首刊于《经济日报》1984年11月14日一版,标题为《当年赠被情谊深 如今亲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请本报记者寻找3位红军女战士下落》。

  1984年10月份,肩负一大批红军老战士的嘱托,经济日报社原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开始了徒步重走长征路采访报道的征程。也是在那一年,他遇到了徐解秀老人,写下了这个感人的故事。

  在此后的日子里,罗开富与经济日报记者多次重访沙洲村。

  朱分永是徐解秀老人的孙子。朱分永告诉记者:“一条被子能剪下半条,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人!我们要世世代代感恩共产党、跟着共产党。奶奶经常这样教育我们。”

  记者至今还记得,朱分永接受采访时眼含热泪的样子。采访本上的采访记录也依旧保留着——

  1984年的时候,村里还没有学校,娃娃们只能在生产队的仓库里上课。当时,朱分永被推举为建校小组长。他带领大家自力更生,所有建筑材料都是男人们用肩扛回来的,女人们也纷纷放下家里的活计,卷起袖子上阵。就这样,全村人齐心合力建好了新校舍;

  1988年冬天,朱分永成为沙洲村党支部书记。他组织村民自己动手修路,解决了大伙儿的出行难题;

  1989年冬,村里还没有通电,一到晚上,村里一片黑压压。朱分永动员全村农户筹资5万余元,架设了1000多米长的高压线,并购置了一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从此,村里亮堂起来了;

  2005年,村委会牵头筹资10万元购置设备、铺设管道,村里通了自来水;

  2007年,沙洲村被确定为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村委会的组织下,村里8条主巷道全部实现硬化,低压农网改造也完成了,还修了一条2千米长的环山公路,村里的土特产一车一车地运了出去;

  2010年,600米长的防洪排污沟完工了,活动中心里建起了各种健身设施,连太阳能路灯也有了,村里人都很高兴……

  就在十几年前,沙洲村贫困户还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近年来,沙洲村采取“旅游+扶贫”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及特优水果种植,开展“人人有技能”培训,举办农家乐厨师、乡村旅游培训班等,35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创业就业。2018年,沙洲瑶族村实现整体脱贫。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3840元。

  朱分永说:“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村里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群众的支持。”

  (三)

  踏着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记者又一次站在徐解秀老人故居前。日子一天天过去,岁月的痕迹印刻在村里的每个角落,也印刻在人们的心里。

  徐解秀老人生前一直在寻找当初留下“半条被子”的3名女红军,但始终未能如愿。1991年,她在弥留之际嘱咐子孙:“要永远记着红军,听共产党的话。”从此,“听党话,跟党走”成了她家代代相传的家训。

  在徐解秀老人的后人中,有11名共产党员,其中5人参军保家卫国。

  2014年,村两委换届,传承“半条被子的故事”的使命交到朱分永的儿子朱向群手中。

  朱向群从小就极为向往曾祖母徐解秀口中“不一样的队伍”,因此选择了参军。

  退伍后,他与战友购买了挖掘机,在外承接工程。凭着一股子闯劲,他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在村里人眼中,朱向群是个能人。当村里的老主任与村民代表找到他,希望他能接任新一任沙洲村村主任,带领大伙儿一同致富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坚守共产党人的赤子情怀,带领沙洲村百姓脱贫致富,决胜小康。

  去年,经济日报社机关党委数十名党员代表从北京专程来到沙洲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并在沙洲村建设“经济日报社‘四力’教育实践基地”。活动过程中,朱向群表示:“从小就听曾祖母讲长征故事,虽然每一个细节都很熟悉了,但每次听还是很感动。我觉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就是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他履新的2014年,村集体户头收入为零,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全村有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103人;没有成规模的产业,村民主要靠种植蔬菜水果与打零工糊口。

  了解到这些,朱向群决定,卖掉自己那台赚钱的挖掘机,全心全意当“家长”。从建设红色景区到推动红色旅游发展,从努力脱贫到全力致富,朱向群把“半条被子”的精神贯穿于工作始终,竭力为全村谋发展、办实事。

  “依靠扶贫农庄、光伏发电以及红色旅游,如今,村集体账户每年有40多万元的进账。”朱向群自豪地表示,村里的收入大部分用在给村民代缴医疗保险以及为低收入家庭发放日常补助等方面,村里人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2010年,沙洲村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生态村;2011年,被评为省级卫生村;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全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湖南分会场在此启动;2017年,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开幕式在此举行。

  近几年,沙洲村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半条被子”故事旧址、“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红军广场以及沙洲田园综合体等文旅项目相继建成,总投资近4亿元。在此基础上,沙洲村又依托红色资源,推出“重走长征路”、特殊党课拓展训练等适合团队建设的特色文旅服务项目,最忙的时候要同时接待五六十个党支部。

  “只要跟党走,好日子在后头。奶奶这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沙洲村得到了印证。”朱向群对记者说。

  (四)

  “总书记,这几年我们沙洲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邀请总书记在客厅坐下,朱小红讲起了自家的幸福生活。

  如今,他家不仅办起了农家乐,还开起了土菜馆,每天都有两三桌客人,旺季的时候还经常有人排队;他与女儿都在景区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家里还种了3亩水果……“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了。”朱小红说。

  2017年,沙洲红色旅游景区面世,沙洲村的村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

  朱小红告诉记者,此前,他参加了扶贫工作队组织的厨师技能培训,练就了一手好厨艺。2017年10月1日,他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土菜馆。后来,他的爱人也加入进来。如今,他这个“老板”已经基本“隐退”,转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讲解员工作上。他说,讲解员这份工作很有意义,他要用最大的热情做好这件最值得做的事情。

  朱小红家曾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收入微薄。县里“红色旅游发展”及“人人有技能”培训计划让朱小红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家里盖了新房,孩子也成家立业了。最近,我正琢磨着,把土菜馆的二楼改造成民舍旅馆。”

  朱小红的女儿朱文萍此前在广东的一家眼镜厂打工。家乡红色旅游发展起来后,她回乡做起了讲解员,每月除了1800元的固定工资外,还可拿到绩效奖,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可以拿到4000多元。

  不久前,当几位经济日报记者再次到沙洲村采访时,她满怀激情地把记者带到展馆,深情地讲述道:“1984年,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同志来到了沙洲村……”“我是听曾祖母讲‘半条被子的故事’长大的。红军给了我曾祖母半条被子,共产党给了我幸福生活。”

  红色旅游、绿色山水、特色产业,共同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安居乐业的美好图景。

  “30多年间,我去了沙洲村9次。我无疑斗不过岁月,可沙洲村却变得更年轻了。唯一没有变的是沙洲村对党的感情,对红军的深情!”罗开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