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8日)下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五届理事会年会以视频会议方式举行。在昨天的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积极评价亚投行不断发展壮大,并对亚投行的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

  从2013年年底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提议筹建亚投行,到2016年1月16日亚投行正式开业,4年多来,亚投行的成员已经从最初的57个,增加到102个,成为仅次于世界银行的多边金融机构。

  亚投行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全球抗疫,怎样同舟共济?亚投行如何不负使命、不负时代,成为促进成员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时事快访谈》,总台央广记者刘会民对话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成威。

 

  Q:

  刘会民:经过几年的发展,亚投行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为什么亚投行会有这样的吸引力呢?

  A:

  李成威:亚投行开放包容,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优秀的管理团队,这本身就有很大的吸引力。加入亚投行能给各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中国有句古话“以利相交,利尽则散”,所以纯粹以表面的利益并不能带来长久的吸引力。我认为,是共同的理念、共同的目标使大家相聚到一起,这个共同的理念和目标就是更好地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风险、危机和挑战,而这就是亚投行的初心和使命。

  在成立后近五年来,亚投行从主要集中于亚洲扩展到遍布全球,覆盖世界人口的79%,占全球GDP的65%,在成员数量上成为仅次于世界银行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投行已批准项目达87个,项目总额196亿美元,涵盖24个成员,涉及能源、金融等多个领域。亚投行的业务成效和发展前景受到国际社会充分肯定,已进入一流的国际多边投资机构序列,多家国际信誉评级机构给予其最高信用评级。可以说,亚投行很好地践行了习近平主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很好地践行了习近平主席的“深化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提议。

  Q:

  刘会民: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亚投行迅速行动,成立了应急基金,支持成员应对疫情和恢复经济。今年6月,亚投行还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首笔30亿元人民币的疫情防控“熊猫债”,得到市场积极反响和踊跃认购。对于亚投行在中国和全球抗疫中的表现,该怎么样来评价呢?

  A:

  李成威:“疾风知劲草,岁寒见松柏。”作为国际多边开发机构后起之秀,亚投行在全球抗击疫情中的表现无愧国际社会的期待。亚投行在抗疫中的表现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体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我理解习主席提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背后实质是人类风险共同体,因为只有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风险,才能把大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风险和危机面前,人类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团结起来。中国有句古话叫“知行合一”,与马克思墓碑上的碑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想亚投行的实践正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实践。

  Q:

  刘会民:前面您也提到了,从成员数量上来看,目前亚投行是仅次于世界银行的多边金融机构。对于亚投行未来的发展,您有哪些期待呢?

  A:

  李成威:当前,全球风险特别是疫情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亚投行作为一个新兴的重要的多边金融机构,应该成为化解全球风险和区域性风险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疫情等情况,全球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在如此背景下,全球经济治理必须通过治理的创新为全球和地区经济注入确定性。

  按此理解,亚投行的功能除了继续推动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区域合作等以外,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亚投行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融入到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载体。对于亚投行下一步的发展,除了业务扩张以外,我更期待的是其在推动全球治理,特别是经济治理方面,能有更多的创新举动,在应对全球风险挑战方面有更多的惊艳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