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c27d1ed21b0ef490549e00107918dc80cb3e77.jpeg

  2月28日,天津一小区业主在收取快递包裹。(新华社记者 周润健 摄)

  【编者按】

  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深刻分析了当前疫情形势,提出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如何认识当前疫情形势和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下一步怎么走?24日起,海外网连续推出“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系列评论。此为九评。

  ————————————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不少行业都产生了影响,特别是餐饮、旅游、娱乐、交通等多领域的消费“急踩刹车”。2019年,消费连续六年保持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7.8%,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因此,如何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回答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其中对于促进消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强调,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

  疫情对消费的冲击程度,主要由防控情况决定。当前已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加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促消费的政策力度,消费市场呈现逐渐回暖的趋势。此外,要看到的是,疫情虽羁绊了外出的脚步,14亿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却不会就此降低,超大规模市场仍是中国巨大优势。疫情结束后,恢复性甚至补偿性的消费得以释放,被压抑的消费必将重回正轨。总体而言,疫情对于中国消费短期冲击较大,但影响是暂时的,也是有限的。中国消费长期稳定和持续升级的态势不会因此逆转。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间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尤其是一些新型消费崭露头角,极大激发了消费潜力、激活了消费市场,助推消费升级。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抑制消费的同时激发出许多新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重塑”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更多消费场景由线下转至线上。新型消费多与互联网、“宅经济”有关,网络直播、游戏、视频、网购、外卖、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以及“无接触”零售等,都是新型消费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在线教育为例,在学校延迟开学的情况下,多家在线教育机构及线下培训机构纷纷推出线上课程,有数据显示,教育行业APP日均用户规模达到1.27亿人,电脑、打印机、学习机等相关电子产品销量快速增长,其中打印机增长同比超200%。

  当然,新型消费中还包含升级消费的内容,比如5G消费、智慧家居消费等。当智能投影仪将客厅变成了“家庭影院”,扫地机器人解放了主人的双手,智能烘干机随时“听”候指令……日渐丰富的升级消费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更好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与此同时,升级消费的增长也引发行业进一步发展变革,通过积极提升自身技术实力、不断迭代升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新型消费并不是疫情影响下的“昙花一现”,通过推动数字化转型,布局多渠道销售,打开了企业转型发展的另一扇窗。事实上,有些新型消费方式其实此前已经存在,而在疫情期间得以普及甚至常态化,便利和丰富了特殊时期人们的生活。疫情过后,当人们习惯于这些消费方式,或许可能形成路径依赖,但要真正做到发展壮大,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下,经营者应着力提高供给质量,提升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同时,相应配套技术手段要跟上。试想,如果没有5G、云计算、视频会议、在线协作技术以及各种在线应用,数亿人“宅”家在线办公只能是天方夜谭。

  方兴未艾的新型消费折射出庞大的内需潜力,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释放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升级消费,一定能够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海外网评论员 栾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