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地利狭长的极不规则的版图上,汇集着无数光辉的音乐历史:它是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世界,也是舒伯特和约翰·斯特劳斯的乐园,还是布鲁克纳和马勒的炼狱。在《音符上的奥地利》中,知名音乐评论家刘雪枫带领我们行走奥地利,共享音乐盛宴。

 

  金色大厅的诱惑

  我几次到维也纳都是无备而来,却总能在金色大厅赶上最想听的音乐会。

  2006年深秋时节我重访奥地利,原打算只在维也纳停留一天即前往别处,但第二天金色大厅有一场舒伯特艺术歌曲音乐会,演唱者是女高音罗什曼、低男中音夸斯特霍夫和男高音波斯特里奇,第三天有色艺双绝的女高音莱蒙蒂唱的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第四天是海丁克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演奏马勒第四交响曲和理查·施特劳斯的六首乐队歌曲。当然我不可能再往后拖下去了,因为接下来还有拉特尔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和萧斯塔科维奇第一、十五交响曲、波利尼与哈根四重奏团的莫扎特和威伯恩、潘德雷茨基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演奏他的第八交响曲、罗伯特·霍尔的舒伯特艺术歌曲等。这仅仅是金色大厅一周左右的节目,更何况我还要随时抵御来自国家歌剧院和民族歌剧院(Volksoper)以及维也纳音乐厅(Konzerthaus)那边的诱惑。

  海丁克的马勒第四交响曲在PHILIPS就至少有4个录音,但是我正在听的这个“第五个”录音却全无与从前演奏的雷同之感。海丁克的速度更快了,他似乎不愿意多做流连,这部作品在他的心中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宇宙,他可以自由进出,收放裕如。海丁克只用了不到50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演奏,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乐章之间没去做明显的对比,无论是情感上还是形式上。莎菲的歌声恰如其分地配合了海丁克的心意,唱得漠然,唱得放松,唱得超脱,结尾的惆怅感缥缈淡雅,余音袅袅。这注定是一个掀不起内心风暴的第四交响曲,但是它所带来的抚慰又有多少真实呢?

  刘雪枫,知名音乐评论家,古典音乐推广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著有《贴近浪漫时代》《德国音乐地图》《朝圣:瓦格纳的拜罗伊特》《交响乐欣赏十八讲》《和刘雪枫一起听音乐》《给孩子的音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