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教患者直面死亡 让这位医生从无助变得有力

2019-08-18 09:16:35来源:中国青年报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教授宁晓红回忆起自己的学医经历,觉得学校一直在教他们“生”,却没有教他们如何面对“死”。然而,医生又是一个不得不面对死亡的职业,后来当宁晓红成为主治医生,经历了一位患者的死亡后,当时内心的痛苦和无力感让她至今都记忆犹新。

  那是一位从内蒙古自治区来北京协和医院治疗的食道癌患者,“在协和做的手术,化疗。复发后,又到协和医院肿瘤内科做化疗,一次一次地做。每次都是一个非常能干负责的主治医生给他做化疗,做评估。还不错,再做;(病情)进展了,换方案再做;又进展了……直到有一天实在没有办法再化疗”。

  这位患者出院以后,家属联系宁晓红,希望一定要见一面。家属问:“宁大夫,真的没有办法了吗?”宁晓红当时的回答是:“真的没有什么方案可以用了。”

  “然后我就没有别的话可以说了。面对家属绝望的眼神,我很无力,只能看着家属无助地离开……这件事情让我非常痛苦。”

  此后,宁晓红一直在思考,作为一名医生,面对这样的患者,还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2012年,宁晓红去台湾接触到了缓和医疗,“那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学习过程”。在台湾,宁晓红发现医院会专门给临终患者开辟一间病房,还有志愿者、厨房和钢琴,“面对临终患者,原来有这么一片天地,有这么多事情可以做”。

  从那时开始,宁晓红就把缓和医疗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并致力于推广缓和医疗。她曾经接诊过一位胰腺癌肝转移患者。在找到宁晓红之前,该患者找过3位医生,3位医生都建议她做活检、化疗,但是这位患者明白自己已经是晚期,她不想进行有创治疗了。(活检,全称为活体组织检查,是指因诊断、治疗的需要,从患者体内切取、钳取或穿刺取出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技术——记者注)

  这位患者告诉宁晓红,她想和家人一起去旅行,但是因为胰腺癌经常会疼、腹泻,所以希望宁晓红给她开一些止疼、止泻的药随身携带,方便她出行。宁晓红满足了这位患者的需求。患者真的和家人坐邮轮出去旅行了。

  患者旅行归来后,每两周找宁晓红复诊一次,逐渐调整用药,症状也逐渐稳定。后来患者病情开始恶化,出现腹水。她告诉宁晓红,以后她可能没办法来了,但是她会让家人过来,让宁晓红继续指导她的家人用药,让家人在家里照顾她。

  之后,宁晓红通过其家人,一直帮助患者直到其去世。去世当天,这位患者早晨起来说有点疼,家人就把已经准备好的镇痛药拿给她。吃药后,患者平静地去世了。没有经历化疗的痛苦和医院的有创治疗,这位肿瘤患者在家里、在亲人的陪伴下,平静离世。患者和患者的家属都很感谢宁晓红这8个月来的帮助。

  教生命终末期的患者和家属一起从容地面对死亡,宁晓红觉得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助、痛苦,反而充满了力量与成就感,“让患者和家属生死两相安,比治疗某些疾病时获得的成就感更大”。

  8月7日,在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宁晓红的前一天,一下午宁晓红共接诊7位患者,其中有4位患者都处于癌症终末期,慕名来进行缓和医疗。宁晓红很庆幸自己为这些想要进行缓和医疗的患者提供了一个选项,让他们可以用自己希望的方式和世界告别。

  作为一名医生,宁晓红明白有些患者的病逝会在同行心里留下久久无法消散的伤痛。所以她很推荐医生将缓和医疗的理念运用到临床实践中,这其实也是对医生的一种治愈。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两年前曾经采访过一次宁晓红,当时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缓和医疗的课程是只面向研究生的选修课程。此次宁晓红告诉记者,即将开始的新学期,缓和医疗的课程将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此外在本科生、博士后等阶段都已经开设了这门课程。

  宁晓红还记得,自己当初在医院贴缓和医疗活动的海报时,协和医学院教育处的领导过来主动问她,可以开设这样的课程吗?就这样,宁晓红一直在推广的缓和医疗走进了中国顶尖医学院校的课程中。

  宁晓红解释说,医学教育源于人的需求,就是患者需要什么,医生就练什么样的能力。过去,大部分老百姓处在解决温饱的阶段,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高,所以不会在意死亡质量。现在,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希望更好地离开世界。

  宁晓红曾经在一次讲座中称,“在医学的尽头,我遇到了缓和医疗。”医学的局限性在死亡面前被无限浓缩,在这里,医学走到了尽头。然而,当医生、患者真正地去直面这个尽头时,生命反而会迸发出新的力量。

  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缓和医疗”原则包括:重视生命并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 王丹蕾

教患者直面死亡 让这位医生从无助变得有力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教授宁晓红回忆起自己的学医经历,觉得学校一直在教他们“生”,却没有教他们如何面对“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