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记者再走长征路】“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大型主题采访云南省B线采访活动在丽江启动

2019-07-20 22:5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丽江7月20日消息(记者魏翥凡)“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大型主题采访云南省B线采访活动今天(7月20日)在丽江启动。

 

  七河镇红军桥(央广记者 魏翥凡 摄)

 

红军过丽江纪念雕塑(央广记者 魏翥凡 摄)

  1936年3月30日,红二、红六军团在贵州盘县奉红军总部朱德总司令“北渡金沙江,北上抗日”的电令,从盘县、宣威地区出发,开始了以抢渡金沙江为目标的战略转移,揭开了第二阶段长征的序幕。4月24日,红二、红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等人的率领下,分兵两路向丽江进发。

  

采访团记者重走当年红二军团从鹤庆进入丽江的山路(央广记者 魏翥凡 摄)

 

  红二军团进入丽江路过的七河镇东关村俯瞰(央广记者魏翥凡摄)

  4月25日,红二军团主力抵达丽江。丽江当地的开明士绅和穷苦百姓听闻红军沿途打击土豪劣绅,爱护人民、秋毫无犯,认为和国民党政府宣传红军为“赤匪”的形象有很大出路,因此决定在东元桥、玉龙锁脉寺和四方街三度迎接红军进城。

 

  纳西族老人和文戬向采访团介绍当时丽江百姓三迎红军的情形(央广记者 魏翥凡 摄)

  200名纳西族、白族、汉族等兄弟民族的代表,打着“欢迎义军”的横幅,来到离城十余里地的东元桥边第一次欢迎红军来到丽江。据当地村民介绍,当时红军的先头部队是骑兵大队,每人骑着一匹高头大马,身背步枪,马头上还佩戴着纳西族人民每逢喜庆节日装饰的大红花,整支部队虽因长途跋涉面露倦容,但队列整齐,不失军人风采。

  当大部队走到丽江古城城郊的玉龙锁脉寺时,又受到了近百名当地群众摆下香案的第二次欢迎。

 

  东元桥(央广记者 魏翥凡 摄)

  当红军进入丽江古城后,四方街上自动聚集起各界群众四五百人,第三次欢迎红军的到来。

 

  红军从玉龙锁脉寺出来后进入丽江古城的道路(央广记者 魏翥凡 摄)

  红军进入丽江城后,宣传抗日救国,宣传共产党为劳动人民谋幸福、解放劳苦大众的宗旨,张贴标语布告,并打开监狱,释放40多名被关押的无辜百姓,没收土豪劣绅的浮财,救济贫苦群众。同时,红军纪律严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买卖公平,以实际行动澄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和红军的诬蔑,赢得了当地人民的信任和热爱。红军来到丽江的第二天,整个古城社会秩序就恢复正常,店铺开门营业,原来受反动政府的宣传而不明真相跑出去躲避的群众,也都陆续回到家中。

  据丽江党史专家提供的资料显示,当时丽江百姓纷纷响应号召,卖给红军翻越大雪山所需要的羊皮、盐巴、生姜、辣椒、御寒衣服等生活必需品。动员了35名裁缝和17部缝纫机,分散在7个地方,用两天两夜的时间,为红军赶制出衣帽和米袋。17名铁匠和木匠到工兵营报到,运木料、扎筏子,用了一昼夜的时间,帮助红军修造渡江的木筏。由于红二、红六军团的下一站是康藏地区,携带的云南地方货币“滇票”没有办法在当地使用,丽江当地商会还自发为红军兑换了一包包用封条封得严严实实的两大簸箕银元。

  正是因为丽江人民真心实意的支持,才让红二、红六军团后面抢渡金沙江天堑变成了通途。红军长征过丽江播下的革命火种,也为未来共产主义思想在丽江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二军团设在新华街科贡坊的过丽江指挥部(央广记者 魏翥凡 摄)

  过丽江指挥部内景(央广记者 魏翥凡 摄)

编辑: 曹宇

【记者再走长征路】“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大型主题采访云南省B线采访活动在丽江启动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大型主题采访云南省B线采访活动今天(7月20日)在丽江启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