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

2019-05-28 15:46:00来源:光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回顾历史、展望世界,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在此基础上,他明确提出了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四点主张: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一重要演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系列重要论述一道,阐发了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1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这一文明观体现了对待人类文明的中国主张。

  文明是多彩的。如同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的根基和本质一样,文明多样性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坚实根基和永恒指向。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纵观人类文明演进历程,每一种文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传统中生长起来的,体现着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既各有千秋、各具姿容,又同时构成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维系人类永续生存与发展发挥着根基性的支撑作用。马克思指出:“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只有深刻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才能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

  文明是平等的。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文明也是如此。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文明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傲慢和偏见是阻碍人们正确把握文明本质的最大障碍,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抛弃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秉承平等谦逊、虚怀若谷的态度对待各种文明,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一种文明才能不断获得发展与进步。

  文明是包容的。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不同文明之间存在差异甚至矛盾,既是常态也并不可怕,关键是能否以正确的态度去认识和对待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在海纳百川中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在兼收并蓄中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可以说,文明差异非但不是世界冲突的根源,相反可以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坚持把握文明的包容性,切实超越二元对立、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2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不同文明的互动与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纵观历史,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之间的交互传播,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扩张提供了重要文化基础;而中世纪阿拉伯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交流,则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重要推动力量。近代以来,随着大洋航道的开通和世界市场的开拓,文明交流更是成为了文明本身最为直接而现实的存在形态,即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经济全球化时代,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更是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世界上不存在一模一样的文明形态,文明作为在特定生产方式和经济社会基础上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其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式必然受制于生产方式的水平,不同文明之间必然存在差异。但是,文明差异不是导致社会冲突的原因,相反,正是在文明的广泛交流和相互借鉴中,不同文明才能够既得以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又得以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兼收并蓄中实现丰富和发展。中国的儒家思想受到众多西方思想家的推崇,时至今日仍展现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沿着古丝绸之路,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文明如天文、历法、医药、人文等重要成果传入中国,而中国的四大发明、农耕业以及养蚕、陶瓷技术等,也伴随着悠扬的驼铃而走向世界。可以说,丰富多彩的当代世界,正是在文明互鉴中才得以塑造而成。

  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古往今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回顾历史我们看到,一方面,在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上人类已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果,另一方面,战争和冲突也从未远去,让世人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历史一再证明,没有相互尊重,人类就难以和平共处;没有世界和平,人类就难以向前发展;没有文明共存,就不可能有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发展。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持续推进,在把人类文明推进到历史的又一个高峰的同时,也推动了人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共存始终是人类克服诸种挑战和风险、超越各类“鸿沟”和“赤字”的永恒价值底蕴,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历史趋势始终浩荡向前。

  3

  顺应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大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把共商、共建、共享确立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原则。“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将有助于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交流互鉴,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

  要集思广益,坚持好事大家商量着办,使文明交流互鉴兼顾不同文明的利益和关切,体现不同文明独特的智慧和创意。充分尊重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法律制度、营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充分尊重不同国家对各自事务和全球事务的发言权,坚持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可以在人类共同事务上积极建言献策,都可以围绕本国的合理需要对人类文明发展发挥积极影响并避免对别国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指手画脚。

  不同文明要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不同文明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并持之以恒加以推进。不同国家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上共同参与、平等合作,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平等参与者,都可以围绕自己国家和区域的发展战略共同平等参与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务实开展经济、金融、贸易、投资、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宏观政策协调,共同探讨和建立符合各国国情的合作模式,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并进。

  让文明交流互鉴和共商共建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个文明,推动不同文明构建并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要充分调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积极性,实现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坚持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远离贫困,实现富足安康,在努力寻找更多利益交汇点的基础上,以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能动性、创造性,合力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都能够享有一个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的世界。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完全可以期待,随着文明交流互鉴日渐坚实而深入,21世纪的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21世纪的人类必将迈向文明进步与和平发展的新境界。(作者:冯鹏志,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主任、教授)

编辑: 郅怡婧

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

让文明交流互鉴和共商共建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个文明,推动不同文明构建并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