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上海引力”——上海市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

2019-04-22 12:42:00来源:中国经济网

  “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这样寄望上海。他还说,“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梦想种子,已是参天大树。如今,每个工作日的上午9点,以人民币计价的我国原油期货交易数据,从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传向世界;9点15分,总部设在上海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里,交易员轻轻敲击键盘,一组数据即刻传遍全球;一刻钟后,另一组全球关注的数字又从上海证券交易所传出……

  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金融机构,投资者们关注着来自上海的数据。这些数据,有人统称为“上海价格”,意味着上海正在成为全球的“定价中心”之一。

  金融一着棋活,经济全盘皆活。如果说金融先行是浦东开发的突破点,那么,用高水平开放吸引国际金融大潮,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正推动上海乘风破浪,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领航船”。

  开放之手,按下金融引资“加速器”

  纵观全球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可见这样一条轨迹:首先是吸引各类金融机构的客户企业或区域总部,而金融机构进驻后又会进一步引来全球性公司的运营机构。这些机构集中在一起,为市场需求而集聚起大量客户,通过业务的沟通,形成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产生巨大经济能量。

  上海深得此“真经”,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首先要抓金融业务与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效应。集聚程度越高,在竞争中胜出的可能性越高。

  “1993年我第一次来上海,那时拥挤的弄堂口有很多小摊贩,我也挤进去买馒头吃,和现在的上海简直不是一个城市。”饭山俊康,野村控股亚洲(除日本外)执行主席及中国委员会主席,回忆着上海巨变。中国金融市场日新月异,如今股票与债券市场规模已跻身世界前列。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一家递交申请,也是全国首批设立的外资控股券商,控股股东——来自日本的野村控股持股比例为51%。

  “中国开放政策环境越来越好,我们很庆幸在这个时点进入中国市场。在财富管理方面,中国是一片蓝海。”饭山俊康充满信心:“相信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金融市场。”

  上海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区”和“压力测试地”。2018年,我国迈进新一轮扩大开放阶段。对标国家部署,上海把增强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作为关键,高水平推进金融开放创新,增强“上海引力”。

  上海聚集了股票、债券、期货、货币、外汇、黄金、保险等各类金融要素市场,已成为全球金融机构最集中、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上海金融机构数量和资产规模超全国四分之一。全球管理规模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9家落户上海。截至2018年末,上海拥有各类持牌金融机构1605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近30%,外资法人银行、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保险公司均占国内一半左右。

  随着金融集聚水平持续提升,市场规模与能级不断提升,上海在金融业开放创新方面,全国领先,国际化日益鲜明。

  “我们希望把中国的工业能力跟一些全球有募资能力的机构对接。”路博迈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颂说。路博迈是知名全球资管机构,创始人即为大名鼎鼎的美国共同基金之父罗伊·纽伯格,它也是最早获得私募证券基金管理资格的外资资管机构之一,今年又成为首批获得在境内开展投资建议服务资格的外资资管公司。“上海的优势就是背靠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刘颂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美国现在资产管理市场大概35万亿美元,日本大概在6万亿美元左右,中国现在也在6万亿美元左右。但是从成长性上讲,美国成长性每年15%左右,日本3.5%,而中国达到令人吃惊的24%,“对于全球公司来说,是一定要进入这个市场的”。未来,上海将推动一批包括路博迈在内的知名外资资管公司申请公募基金管理人资格,成立外资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

  得到好消息的,不仅是路博迈。2018年,德国安联集团独资设立、注册资本达到100亿元的安联(中国)保险集团,美国摩根大通持股51%的摩根大通证券,英国韦莱保险经纪公司获批扩大经营范围等17个金融项目率先落地,上海金融机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快速提升。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沪港通”;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债券通”;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黄金国际板”平稳运行;原油期货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原油市场。2018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164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股票、债券、期货、黄金等金融市场国际排名显著提升,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截至2018年,上海证券市场股票筹资总额位居全球第二。上海黄金交易所场内现货黄金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上海期货交易所多个期货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

  国际化带来上海全球金融资源配置的强大推动力。上海自贸区率先建立了本外币一体化运作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2018年以来,菲律宾、阿联酋、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机构来沪发行“熊猫债”。“一带一路”债券试点,吸引沿线主权机构、国际组织、企业等来沪发行……上海已经成为国际金融机构的重要集聚地,外资在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实现更大发展,上海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功能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金融能量,与科创之火相互成就

  你知道吗?公司的水电煤气数据,可以帮助上交所甄选申报科创板的企业。4月10日,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正式启用,浦东新区金融局副局长张辉形象举例,这里可以为拟申报企业提供相关申报前的精准配套服务,以对接科创板。

  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增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上海最大优势是开放,又处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之一的长三角龙头地位。因此,上海选择协同突破,将“三大任务”统筹融合发展。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就是一个缩影。这里为长三角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强长三角区域的协同创新,促进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融合发展。“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张辉介绍,上海充分发挥金融要素市场集聚的辐射功能,满足长三角企业多层次融资需求,优化长三角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大力推进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将通过三省一市的共同努力,打造功能互补、优势叠加、特色鲜明的长三角金融集聚生态圈,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增柴添火。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外国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方式和途径发生巨大变化,流入方式从以债务资金为主向以证券资金为主转变,流入途径从主要通过银行途径转移资金向主要通过非银行途径转移资金转变。

  用金融优势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支持更多风险资本在上海聚集,通过科创板,撬动科创产业发展,同时又从科技创新中激发金融集聚力,达到双赢。如此,上海便形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能级,面向长三角、面向全国,拓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空间,让科技创新之火更旺、实体经济“血脉”更畅。

  创新发展,打造优良金融生态系统

  “如果能够融入上海,无疑会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工银安盛人寿董事长、工银安盛资产管理公司筹备组组长马健告诉记者。工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我国加快保险业全面开放进程以来首家获批筹建的合资保险资管公司。

  上海推出“扩大开放100条”举措,良好的营商环境正在助力中外企业日益壮大。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上海不只希望“引进来”,还着力擦亮上海金融服务名片,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做深做细外资金融机构落地配套服务,让其落地生根。

  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詹旭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跨境结算突破了瓶颈,他再也不用眼睁睁地看着每年数亿元的营业额落到海外。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企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种大型项目,当他们需要从跨国企业订购各种设备产品时,选择该企业的中国总部下订单,无疑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不过,如果货物不经过国内口岸,直接由企业的境外生产厂商销售或租赁给境外客户,那么该企业的中国总部就无法完成这单离岸贸易的结算。

  2018年11月初,上海金桥开发区的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简称“沃尔沃中国总部”)收到了中水八局尼日利亚宗格鲁水电站项目购买挖掘机的首付款,首次走通了离岸贸易的全流程。

  这个困扰上海自贸区多年的跨境结算难题终于破解,成为深化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成功试点和自贸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提升的典型案例。“首单只是序章。”詹旭表示,如果2019年能实现全部海外结算业务落户上海,该公司跨境营业额可达20亿元至30亿元,其中,“一带一路”离岸贸易额预计达6亿元。

  制度创新,赋予企业满满获得感。交易结算更快、银行手续压缩到小时计、费用和成本大幅降低……如今自贸区内已经实现了跨国结算和贸易职能,不再需要借助海外公司支持国内业务运营。离岸贸易作为新型的国际贸易形式,加速发展。詹旭充满期待:“下一步,我们还想利用FT账户,走通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道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助力企业破解痛点,是上海金融监管部门在国家“试验田”里精心耕作、精心管护的生动写照。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杭迎伟透露,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将着力发展离岸经济,强化实施差别化探索,形成适应转口贸易、离岸贸易、服务贸易发展的制度安排。

  阳光雨露,万物生长。与金融业紧密相关的服务业也蓬勃发展起来。

  日前,位于上海浦东新金桥路1599号的瑞伯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迎来了第一批培训班的结业。公司的投资方——瑞士金融理财规划商学院院长菲利克斯告诉记者,中国财富管理的需求迅速增长,财富管理人才缺口日益凸显。第一个班培训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我对在中国开展事业充满信心”。

  上海正成为全球金融家的梦想之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国民 吴凯 祝惠春 覃皓珺)

编辑: 王丹蕾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上海引力”——上海市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

“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这样寄望上海。他还说,“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