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高高兴安岭林区资源衍生绝活,残根和树皮成就两张文化名片

2018-07-26 17:54:00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乡村之声

  高高兴安岭林区资源衍生绝活

  残根和树皮成就两张文化名片

  刘景林在制作树皮画

  刘景林做树皮画已经20多年了,算得上大小兴安岭林区树皮画制作的开山者之一。他生在林场,长在林场,除了当兵那几年,大部分时间都以林为生。做树皮画离不开白桦树。最初,林区有木材的时候,他在储木场捡树皮,后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启动,特别是大小兴安岭全面停伐后,就改到林中捡那些老树或腐枝上自然脱落的树皮做画了。

  刘景林制作的树皮画

  他的树皮画生意不大,算上他和他的爱人才三个人做。如今,他的爱人也被他培训成了树皮画高手,构思、布局、上色很熟练。不过,因为每幅画都是手工制作,产量并不大,也没有实体店和网店,来订货的都是朋友之间口口相传,介绍来的。老刘说,他做树皮画可不是为赚钱,“主要是爱好”。

  刘景林的爱人在制作树皮画

  刘景林从年轻时就喜欢书画。为了习字,他竟然跑到林场邮局去翻信,看到那些书写漂亮的信封,他就临摹学习。他说,对树皮画的认识来自于母亲,母亲心灵手巧,很善于废物利用。

  老刘的树皮画以当地风景为主,桦树皮的自然纹理稍加颜色处理很容易变为山岭、溪水和森林,再配上天空、太阳,一股清新逼人的林区范儿扑面而来。

  黑龙江伊春新青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玉梅说,刘景林的树皮画就是这儿的两张乡土文化名片之一。另一张则是贾庆生老人的“根韵”乐器制作和演奏。点击播放音频 >>>

 

  点击音频,听贾庆生讲

  擂琴制作创新

  演奏《智斗》,谈擂琴制作

  贾庆生用自己制作的擂琴演奏京剧《智斗》

  今年73岁的贾庆生做乐器已经8年了。说起做乐器这件事,还得从1999年他退休那年讲起。

  贾庆生曾是一名护林员,年轻时还在林场宣传队工作,吹拉弹唱都会。那时候林区伐木任务重,一旦上了工作面儿,很长时间都下不来。宣传队就上山送演出。任务一下来,背起包就走,近的得走上几十里地,远的就搭车。到了工作现场,队员们身兼多重角色,一会儿搭台,一会儿跳舞,下来又要伴奏。但老贾说,看到林场工人那么喜欢文艺节目,他心里特别满足。

  退休之后,远离了火热的生活,跟林区很多“文化人”一样,他的兴趣慢慢转到根雕上来。同伴约他上山,别人捡蘑菇,他捡树根残枝,回来再加工一下,一尊尊精美的根雕艺术品就出来了。他带上根雕去了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就在那儿,他被一把根雕吉它吸引了:“它只能看、不能弹,我就要做一把能看又能弹的。”

  要说动手做乐器,老贾可不含糊。他一向心灵手巧,看见啥了,自己鼓捣鼓捣就能仿造出来。身边的人都知道“老贾头”啥都会,乐器坏了也送到他这儿修。他曾经帮伊春市专业院团修过一把大提琴,连乐手都看不出这把琴裂过两道大缝;他还帮人家修过一个摔碎的三弦头,重新制作了一个,装上以后跟新的一样。老贾说,自己帮大家修琴“可是不少,起码也有四五十次了”,但从来不收钱。他所在的新青区要组织文艺演出,每次请他表演,他都“招之即来”;老年大学缺老师、缺伴奏,他也二话不说,欣然领命。

  贾庆生制作的擂琴

  老贾做乐器,自认为有两大特点,一是会做也会拉,二是乐器造型中独特的“大自然气息”,“这是别人做琴没法弄的”。

  点击视频,看贾庆生的故事

 

 

 

  老贾的女儿晓丽对父亲十分佩服。在她的印象里,从小到大,家里无论什么东西坏了,爸爸都能恢复原样。至于做乐器,更是“超级伟大”,自己“一直在追赶,总也撵不上”。晓丽也算子承父业,专业学习古筝。幸运的她,所用的第一台古筝就是爸爸给做的,“比一般古筝要大,音域特别宽广”。如今,晓丽自己创业办班,教授古筝。在工作室靠墙摆放的四五台学习用古筝中,也有老贾的作品。

  说到古筝,还有一个小插曲。贾庆生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实用新型专利就来自于他制作的古筝,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申请过外观专利,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每一把琴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模仿,难以超越

  贾庆生制作的擂琴最特别的地方是底部用铁皮制作

  老贾说自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再做一架竖琴。他眯起眼睛,似乎已经看到了由天然树根做成的曲线优美的琴梁,美妙的音乐从他亲手调制的琴弦中流淌而出。他知道,由于林区禁伐,捡到这样形状、线条都合适的残木的几率越来越小,而且,随着自己年纪越来越大,亲自上山捡拾的机会也少很多,但是他不会放弃。他一直记得他曾经对着电视台镜头许下的诺言,“想把伊春市新青区打造成‘树琴之乡’,让全国都知道新青,知道新青有个用树根做琴的老人”。十几年过去了,这句话他没忘,而很多人也的确因为他而知道了他热爱的家乡。

   时 鸣 随 评

  乡土“文创”大有可为

  “文创”是文化创意的简称。“文创”产品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天赋,在可利用的资源上,通过文化创造产生高附加值的产品。走进众多的国内外博物馆或各类文化展览,一般都有“文创”产品在一旁销售,人们或买作纪念,或买来赠送,表示出对其蕴含文化的认可和喜爱。

  一般情况,“文创”产品的精湛设计出自专业的设计师或工匠之手。而我们这里报道的“树皮画”和“树根乐器”,同属于“文创”,只是它们的创意和制作人土生土长在农林牧区,利用的资源来自土地,他们同样有智慧、有天赋、有技能,同样钟情于文化和文化创造。因此,他们是乡土“文创”者。他们创意制作的产品是乡土“文创”产品。

  乡土“文创”产品同样能受市场青睐。刘景林的“树皮画”,似立体的油画,装饰感强,不论悬挂在家里还是公共场所,都能赏心悦目。因为手工粘贴、个体绘制,产量并不大,他主要通过熟客口口相传、网上定制销售,始终供不应求。贾庆生制作的“树根乐器”,造型独特、制作精巧,既可作为根艺品欣赏,又可作为实用的乐器演奏,这种树根民族乐器曾在连续几届的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上,经他现场一演奏就被抢购一空。只是近年来出于森林保护意识,他不再上山挖、捡树根,更多心思用在改善和提升原有“树根乐器”的演奏功能,充当好当地一张“文化名片”。

  如果说树皮和树根现在资源有限,但稻草、麦杆、竹子等乡土材料却资源充沛。放眼各地,还有不少草编、竹编、麦杆画、稻草画等乡土“文创”产品,惹人喜爱。此外,近些年不少乡村的旧屋、旧院被改造成“民宿”,也是一类前景看好的乡土“文创”产品和产业。可见,乡土“文创”大有可为。

  “文创”是适意的生活,是文化的锻造。乡土“文创”不仅能展现乡土的质朴之美,传承乡土的文化之魂,好的乡土“文创”同样浸淫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同样能在国内外“文创”市场占有重要一席。当然,乡土“文创”能不能不负众望,要看创意、品质和营销做得怎么样,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创意和品味,只有创意和品味独特,才能引人入胜、敲开市场。因此,我们的乡土人才应该“眼晴向上”,多了解、吸收、借鉴优秀的“文创”,多求教于大中城市专业的美术设计师,提升创意和制作水准。同时,城里的专业美术设计师,也应“眼睛向下”,到乡村去,发现、扶持、合作,开发更多乡土“文创”产品,如有的地方组织“青年创客进村”,帮助农民利用乡土资源搞“文创”,是文化扶贫的一招,也是促使乡土“文创”大发展的一招。

  总策划:史敏

  本集策划:史敏、毛更伟

  本集采访:史敏、靳雷、毛更伟、何鹏、迟嵩

  本集撰稿:史敏、靳雷

  本集摄制:何鹏、迟嵩

  本集摄影:迟嵩

  新媒体编辑:汪群均、曹畅

  新媒体制作:白晨

  监制:刘智力

  

 

编辑: 郅怡婧

高高兴安岭林区资源衍生绝活,残根和树皮成就两张文化名片

老刘的树皮画以当地风景为主,桦树皮的自然纹理稍加颜色处理很容易变为山岭、溪水和森林,再配上天空、太阳,一股清新逼人的林区范儿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