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雄安城市建设和地震安全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圆满召开

2018-07-09 21:36:00来源:央广网

  

  会议现场

  央广网雄安7月9日消息(记者陈江南 李宜)7月5日,雄安城市建设和地震安全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在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北京峰筑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工程灾变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办,河北省灾害防御协会、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雄安新区震灾预防中心等协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等专家应邀参加。

  研讨会围绕城市建设和安全、地震安全、韧性城市、长寿雄安等主题,结合我国近年来科学和技术创新,重点研讨了适用于雄安建设的科技前沿创新成果,针对绿色宜居城市建设和城市安全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办方代表峰筑研究院总工姚攀峰教授级高工、承办方代表北京建工张显来总监和特邀嘉宾河北省地震局孙佩卿局长致欢迎辞。周福霖、高孟潭、徐锡伟、姚攀峰等专家先后做了精彩的报告。

  

  会议现场(央广网记者 陈江南 摄)

  作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是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根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要求,雄安新区将提高城市抗震防灾标准,构建现代化的地震安全体系,打造地震韧性安全城市,同时实现“千年雄安”、“绿色雄安”、“安全雄安”的目标,对现有科学技术也是一个挑战,许多传统理论和技术难以满足《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要求。

  

  周福霖院士做学术报告(央广网记者 陈江南 摄)

  

  周福霖院士做学术报告(央广网记者 陈江南 摄)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抗震专家周福霖就建设地震安全城市的防震技术战略选择做了学术报告。周福霖院士详细的介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防震的新要求,以及当前防震科技最前沿的技术。他指出,目前我国的防灾水平还可以提高,这就需要提高设防标准,采用成熟有效的新技术。未来,我们要让地震成为一种自然现象,让建筑“中震不坏、巨震不倒,并且能保护室内设施,让建筑功能不中断”。

  

  高孟潭研究员做学术报告(央广网记者 陈江南 摄)

  

  高孟潭研究员做学术报告(央广网记者 陈江南 摄)

  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研究员对于防震减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对于当前防震工作的要求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地震波传到上万公里外的地方,可能只有最灵敏的地震台才能记录到微小的震动,然而在生产供应链上,地震灾害的传播比过去地震波的传播影响还要大。地震会对我们社会系统产生干扰、社会活动中断,现在我们考虑地震的影响已经远远不是过去的要求。”

  

  学术座谈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陈江南 摄)

  下午举行了学术座谈会,周福霖院士和其他参会专家针对雄安城市建设和地震安全方面创新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徐锡伟研究员做学术报告(央广网记者 陈江南 摄)

  会后,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所长徐锡伟研究员、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理事姚攀峰教授接受了央广网记者的采访,针对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徐锡伟研究员认为,我们要将雄安新区打造成全国的可持续化样板,虽然建设才刚刚开始,但是存在一定优势。他说:“雄安是一张白纸,没有很多障碍建筑物在,如果在规划阶段就能把潜在震源、不良地质体的位置搞清楚,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才是到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减少了灾害的风险。”

  

  姚攀峰教授做学术报告(央广网记者 陈江南 摄)

  姚攀峰教授表示,建设千年雄安、绿色雄安、安全雄安,三者的同时满足对于现有技术提出非常大的挑战。“像木结构,非常绿色低碳环保,但是考虑到地震火灾问题时,它存在弱项,只适用于小部分类型。雄安新区的建设规划在技术角度给我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需要通过创新和不断努力才能实现。”姚攀峰教授说。

  本次会议展示了城市建设和地震安全方面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将为把雄安打造为“绿色”“千年”“安全”城市提供有力支持。

编辑: 吴海波

雄安城市建设和地震安全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圆满召开

研讨会围绕城市建设和安全、地震安全、韧性城市、长寿雄安等主题,结合我国近年来科学和技术创新,重点研讨了适用于雄安建设的科技前沿创新成果,针对绿色宜居城市建设和城市安全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