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评新而论·中国经济再出发]精准扶贫下足"绣花"功夫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2018-06-29 15:47:00来源:中国经济网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已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极大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有3000多万人挣扎在贫困线上,连基本的吃喝都成问题。在不断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被凸显出来。贫有千种,困有百样,数以万计的贫困人口,都得细细分类,一一对应找到脱贫办法,“精准”二字乃是良策。

  “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既不急躁蛮干,也不消极拖延,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指示。现在,脱贫攻坚已到冲刺期,减贫成本高、任务难度大,更需要尽遣精锐,全力攻坚,把工作做细做实,下足“绣花”功夫,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的庄严承诺。

  精准识别 摸清贫困人口底数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只有弄清贫困户的贫困类型、经济状况、致贫原因等情况,才能准确地开展帮扶工作。

  2014年4月至10月,80万人进村入户,共识别出12.8万个贫困村、2948万贫困户、8962万贫困人口,基本摸清了“贫困家底”。然而,农村的情况远比很多人想象的复杂。老乡家境差不多,谁当贫困户谁不当?为夯实精准扶贫的基础,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全国动员近200万人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共补录贫困人口807万,剔除识别不准人口929万。2017年2月,各地统一对2016年脱贫真实性开展自查自纠,245万标注脱贫人口重新回退为贫困人口。2017年3月至9月,各地统一开展建档立卡动态调整,把符合标准的贫困人口以及返贫人口全部纳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地区开始将大数据与精准扶贫融合,提高扶贫的精准度。在贵州,已建设了“精准扶贫云”系统平台,联通了扶贫、公安、医疗等17个部门和单位的相关数据,让碎片化数据“牵手”“共享”“交换”,把真正贫困的人口筛选出来,实现精准化识别。

  精准施策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越是攻坚克难,越要精准施策,下足绣花功夫。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和面临的突出困难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对此,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将“精准扶贫”理念落实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中去,就是要根据我国3000余万贫困人口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脱贫方案。

  对于有劳动能力和生产技能的贫困人口,主要通过发展生产脱贫;对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由政府出资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实现易地搬迁脱贫;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尤其是年轻贫困人口,通过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加强职业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第二和第三产业找到工作岗位,实现转移就业脱贫;对于失去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贫困人口,通过把他们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办法来脱贫。

  实效是检验的标尺。打赢脱贫攻坚战,空喊口号、好大喜功不行,搞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也不行。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精准考核 扶贫攻坚不能搞花拳绣腿

  精准考核是治理贫困的保障机制,以确保治理贫困的措施能够合理、持久地发挥作用,有效防止返贫,其核心要义是“严”。

  2015年底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多个省份的领导当时就在会上与中央签下了这份责任书。另外,考核办法中,首次引入“第三方”力量,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有关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对相关考核指标进行评估。这无疑能更好地利用独立性与专业性的优势,有效规避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带来的弊端。

  但现实中,也出现了精准扶贫变为“精准填表”的问题,使考核监督流于形式。例如,有的地方要求扶贫档案必须由第一书记亲笔填写,一式三份,均不得出错,不得涂改,一些第一书记反映这耗费了大量精力,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填报材料上。还有干部为了应对检查,只做表面文章,比如在检查验收前,贫困户家里不好看就给买新的衣服被褥,再花钱把房子内外一粉刷,检查组入户一看就像新的一样,而实际问题并未解决。

  这说明精准扶贫考核制度有待改进,需要进一步提高治理管理水平,也需要强化技术手段监督,尤其要发挥好社会公益组织、网民等群体的监督作用。

  精准管理 让扶贫资金一分不少地惠及贫困群众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是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因此,必须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高压线”。总体来看,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是规范的,2013年到2017年,审计查出问题金额占抽查资金的比例由36.3%下降到了7.93%。但同时,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地方把扶贫资金看成“自留地”,截留挪用;有的地方把扶贫资金看成“唐僧肉”,在扶贫开发中违规操作;有的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资金有“撒胡椒面”现象,按户按人平均发放,没有形成产业;还有的前期论证不充分,项目不能实施,导致扶贫资金闲在账上“趴窝”……

  当前,扶贫项目资金涉及面广、环节多,从立项、审批、下拨,到发放、管理、使用,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精准管理,增加信息透明度,保障群众知情权,严格规范操作,扎紧笼子防渗漏,扩大监督覆盖面,使不法行为难以遁形,确保扶贫资金一分不少地惠及贫困群众,在风清气正中创造全面小康的新生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编辑: 徐自立

[评新而论·中国经济再出发]精准扶贫下足"绣花"功夫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已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极大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有3000多万人挣扎在贫困线上,连基本的吃喝都成问题。在不断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被凸显出来。贫有千种,困有百样,数以万计的贫困人口,都得细细分类,一一对应找到脱贫办法,“精准”二字乃是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