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

2018-06-06 16:20:00来源:中青在线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刘言)“我从小是留守儿童,在这里做工的不少阿姨都是看着我长大的。她们能在家门口赚到一笔钱,少些像我这样的留守儿童,就是我最大的心愿。”32岁回乡创业的李文华说。

  李文华是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路铺镇洞尾村人。该县地处湖南、广东、广西三省交界,90年代初,李文华的父母也顺应大潮到广东打工,家中留下年迈的奶奶和三个孩子。9岁开始,李文华除了上学,还要照顾弟弟、妹妹。挑水、做饭、种菜……这些家务和农活都压在他的肩头。

  初中毕业后,李文华外出打工,在广东等地从事纸品加工10余年。2017年底,他选择返乡创业,在自家小院里建起了纸制品加工厂。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乡亲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把‘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让愿意做事的贫困户,都有事可做。”江华县县委书记罗建华说。近年来,这个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加工贸易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引导企业进驻乡村开设工厂,走出了一条小微企业进村办厂、门口就业助力脱贫的产品扶贫新路,共减少贫困人口83301人,69个村退出贫困村序列。

  “希望少些我这样的留守儿童”

  2018年5月,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江华县大路铺镇一座近80平方米的砖土房里看到,十几名的妇女一边谈笑,一边动手进行纸张的折叠、剪裁。这座李文华自家居住的小楼,也是他的华源纸制品厂的所在地。

  “她们是第7批来这里学习的,培训5天基本就可以带着原料回家去做,我给她们发放每件0.15元。” 李文华说,每隔一段时间,他开三轮车将原材料送到工人家里,工人们既可以单独工作,也可以聚在一起合作完成。按照产量,日工资30元到80元。

  “在农村,一会儿要做饭,一会儿要种菜。如果在厂子里正式上班的话,工资也是七八十元,现在可以在家自己做,时间方便一点。”47岁的邓阿姨刚刚来公司工作一个月,按照村里的辈分,李文华要喊她“奶奶”。她见过李文华不时留守在家的艰辛:“村里当时都是泥巴路,他总是赤着脚踩着泥巴去村口的井里挑水。他当时才十岁,非常不容易。”

  现在,李文华已能独当一面,把工厂开回了家乡。“家乡的劳动力成本相对有优势,虽然原材料、产品运输成本上去了,但我们有渠道,薄利多销,还是很有前景的。”

  更重要的是,李文华想为家乡做点事:“在这里做工的不少阿姨都是看着我长大的。能让她们在家门口赚到钱,少些像我这样的留守儿童,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邓阿姨夫妇早年外出到广东东莞的制鞋厂打工,1994年出生的大儿子跟随爷爷生活,不幸意外离世。此后,无论走到哪里,邓阿姨都把三个孩子带在身边。如今,工厂就开在家门口,邓阿姨十分开心,“方便和小孩沟通、辅导功课,有时候老师叫到学校去也比较方便。”

  村民们在自家“作坊”里折叠、剪裁好的纸制品,李文华再统一收回运往广东销售,依托长年积累下来的渠道,他的客户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

  从2017年下半年华源纸制品厂开业至今,已有80多名村民在这里培训、工作,其中包括2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文华特别希望他们能赚到钱,“他们年纪大一点的,身体能行就做,不舒服了就不做,一些60多岁的老人一天也能挣40元左右。”

  在江华县,还有不少工厂像华源纸制品厂一样进镇进村,以电子零件组装与包装、制鞋、制香等生产工艺简单、不受工作环境制约的产品生产为主。这种家、厂结合的方式,把生产工序化整为零,送车间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为贫困群众在家事、农事之余提供了又一就业增收的渠道。

  “扶贫车间”到乡村 挣钱顾家两不误

  “亲爱的兄弟姐妹,因近段时间市场需求,生产订单供不应求,近期部分部门将持续加班,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支持。公司正布局在大路铺镇附近增开几个分厂,如果大家在外的亲朋好友有意回家发展,可以到办公室商讨,公司将大力支持。”这是张贴在江华县大路铺镇君贤皮具厂外的一则通知。

  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40岁的莫德玉成为了从广东回乡就业的一员。他腿脚不便,很多体力活都干不了。在广东他每月赚4000元,扣除租房吃饭等,每月剩不了多少钱。如今在家门口从事皮具贴胶片的工作,每月算下来有3000多元,工厂还提供伙食和住宿,“没了牵挂,回家有归属感。”

  在工厂的另一边,工人秦冬雪(化名)正剪裁着多余的皮料。公公偏瘫长期卧床,秦冬雪既要侍奉年迈的公婆,又要照顾年幼的两个孩子,经济来源主要是丈夫在广东打工的收入。得知君贤皮具厂在镇里建厂的消息,她打算试一试。在这里上班,步行几分钟就到,方便她照顾老人和小孩,每月3000多元工资,能够缓解经济压力。她最大的愿望是两个孩子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

  为了支持小微企业进村开设“扶贫车间”,江华县出台了税费减免、厂房补贴、培训支持等方面的政策。财政还专门补贴20万元,开通每天对开的江华往返义乌的物流专线。物流专线开通后,江华人在义乌开办的20多家企业回乡进村办厂。

  “农村有很多留守人员和闲置劳动力,一些操作简单、方便易学、不受生产线限制的工作,培训后,他们很快就能上手。”在江华县沱江镇芒海洲村设立的扶贫车间,鼎维塑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忠林说,这样既免去了企业投资建设的大笔费用,又能够充分吸纳农村闲置劳动力。

  此前,这个专业生产一次性雨衣、雨披等产品的公司主体主要设立在位于县城的工业园区,但面临着招工难的问题。“因为招不到工人,无法完成订单,甚至拒绝了几百万元的订单。”

  2017年,公司响应“小微企业进村开设扶贫车间”的产业扶贫新思路,将两个“扶贫车间”开到村里,并优先招收贫困群众。不到一年,公司员工由最开始的60人增加到近1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7人。“原来产能跟不上订单数,现在招工门槛低,工资计件,很多外出务工人员都回来了,公司产能也翻了两番。”

  贫困群众、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如何激发?“扶贫车间”让村民有事做,有钱赚,也为工厂解决了人力短缺的难题,促进了产业发展。目前,江华县进村办厂的企业总数有400多家,年产值近10亿元,吸纳带动了9000余名留守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其中贫困人口占30%左右,人均年增收1.8万元以上。

编辑: 徐自立

“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

李文华是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路铺镇洞尾村人。该县地处湖南、广东、广西三省交界,90年代初,李文华的父母也顺应大潮到广东打工,家中留下年迈的奶奶和三个孩子。9岁开始,李文华除了上学,还要照顾弟弟、妹妹。挑水、做饭、种菜……这些家务和农活都压在他的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