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今天,为中国科学家点赞!

2018-05-30 13:12:00来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今天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在我们的心目中

  科学家是这样一群人

  鬓发已经花白

  眼睛布满血丝

  甚至已经临近生命的终点

  但仍在尺笔旁、电脑前

  为了那份理想奋斗着

  他们的理想很小

  小到在一个领域

  一钻就是一辈子

  他们的理想很大

  大到用自己的努力

  让中国的科技事业

  漫天繁星、生生不息

  他们为何如此执着?

  这句沉甸甸的话

  是期盼,也是责任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强调。

  创新、创新、再创新

  这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

  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

  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一件件大国重器的成功研制

  撑起了中华民族

  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强脊梁

  国产大飞机C919

  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成功(2017年5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复兴号动车组

  两列16辆长编组“复兴号”动车组在中车四方调试厂房做最后的静态调试试验(2018年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超级计算机

  这是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2016年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蛟龙号潜水器

  “蛟龙”号完成下潜后返回“向阳红09”船甲板(2017年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北斗导航卫星

  2018年1月12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六、二十七颗北斗导航卫星。新华社发(梁珂岩 摄)

  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

  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在介绍卫星(2017年11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FAST“天眼”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全景(2016年9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一次次科学技术

  创新突破的身后

  是一代代科学家

  耕耘许久的付出与坚守

  祖国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凝结着广大院士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这些让中国人倍感骄傲的科学家

  你一定不陌生

  从一曲星梦“东方红”

  到嫦娥探月“鹊桥会”

  每一次中国卫星发射时

  都能看到他期待而又疲惫的双眼

  探索太空这条路

  曲折而又漫长

  他始终着陪伴中国航天

  从一无所有到一往无前

  他叫孙家栋

  孙家栋(右)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出席长征三号甲遥十八火箭加注前质量评审会(2010年12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明放 摄

  一入大山

  就与世隔绝14年

  他的眼睛闭上了

  中国的“天眼”却慢慢睁开了

  世界天文史因他而改变

  每逢听到他的名字

  我们总能骄傲着落泪

  南方有仁东

  追寻天星梦

  他叫南仁东

  南仁东在大窝凼施工现场(2013年12月31日摄)。新华社发(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超导大战”中

  他在科研条件最艰苦的时候

  带领团队

  自制设备、不分昼夜地做研究

  坐了四十年冷板凳

  最终坐出了中国的超导强国地位

  他说

  很多人把大师的成就归功于天才的智商

  不要忘了在他们成功之前

  从没有比你我少走任何一分的弯路

  少遭遇任何一分的坎坷

  他叫赵忠贤

  赵忠贤院士在演示磁悬浮现象(2017年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1930年出生的她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

  青蒿素

  用去了她大半生时间

  她却依然痴迷于此,未曾停歇

  不仅在几十年里

  为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也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

  她说

  荣誉多了,责任更大

  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她叫屠呦呦

  诺贝尔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2017年1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宁 摄

  ……

    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这些敢为人先、矢志创新的科学家

  是民族的脊梁

  1982年

  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他写道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27年后

  他不顾一切地放弃了

  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

  毅然决定回到祖国

  他说

  “祖国高于一切”

  他带领团队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凌晨两三点办公室仍然灯火通明

  父母离世时他忍痛未归

  最终,他倒在了自己的岗位上

  ……

  他叫黄大年

  资料照片: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在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2号井现场(2014年8月8日摄)新华社发

  他第一次认识到

  量子世界的诡谲离奇

  开始沉迷其中

  为何会有量子叠加、量子纠缠

  这些奇异的现象尚无答案

  但他掌握了先进的量子技术后

  迫切地希望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

  抓住这次赶超发达国家

  并掌握主动权的机会

  为此,他枕戈待旦、孜孜不倦

  ……

  他叫潘建伟

  潘建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实验室内了解科研情况(2016年2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由于一些国家长期垄断

  热塑性弹性体SEBS技术

  他每次跟随考察团出国

  都受到国外公司的冷嘲热讽

  “这是世界顶尖的东西

  没有技术积累

  想碰它只能是异想天开”

  他带领项目组从零起步

  日夜不停,艰难公关

  20多年来

  无数次地经历失败

  又无数次从失败中站起

  中国人最终有了自己的SEBS

  他叫梁红文

  资料照片:梁红文

  ……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这些扎根沃土、造福人民的科学家

  就在你我身边

  艰苦援藏16年

  潜心从教30载

  扎根高原行程50多万公里

  他带领团队收集4000多万颗种子

  盘点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

  填补了国家植物基因图谱中的空白

  却不幸牺牲在科研第一线

  他自己就是一粒种子

  让科研的精神生根发芽

  他叫钟扬

  钟扬(右二)与西藏大学师生在西藏采集种子时在户外吃午饭(2007年8月21日摄)。新华社发

  二十多年扎根农村

  没有一点项目经费

  但他和纯朴的农民打成一片

  渐渐地热爱上这片土地

  整日行走在泥泞的田间

  他靠不懈努力攻克了

  农业科技一线的多项难题

  研究出治理蚧壳虫的组合方案

  虽经历过贫穷

  但他以实际行动不断改善生活状况

  甚至改变社会

  他叫万晓芹

  万晓芹在田间查看农作物长势。(资料照片)

  他的工作是研究

  大自然可怕的泥石流

  行走峭壁悬崖,跨过百米深渊

  30多年

  他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每到节假日

  他就出发

  去最危险的地方考察

  工作日的时候

  他办公室里的灯

  永远都是最晚熄灭的

  他说

  中国的科学家

  拼是一种时代符号

  他叫崔鹏

  芦山地震后,崔鹏在灾区勘察。(资料照片)

  ……

  当大国重器

  一次次点燃我们的民族自豪

  当创新成果

  实实在在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我们很欣慰地看到

  中国的科技工作

  队伍正在壮大

  领域正在拓宽

  成果正在显现

  科技强国的蓝图

  正在徐徐展开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璀璨繁星耀中华

  科苑葳蕤创未来

  当他们的辛勤付出日渐开花结果

  当你我的生活更加便利

  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崭新时代

  正向我们走来

编辑:孙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