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泪目!穿越时空的“父子对话”

2018-04-05 17:48:00来源:新华网

  清明前夕,安徽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一位身体瘦削的82岁老人站在抗战英烈蔡炳炎墓前,身体前倾,眼神凝望着墓碑旁的铜像,若有所思地念叨着“父亲,我是老八浙生。您牺牲时,我才一岁多,如今,已年过八旬。”

  蔡炳炎,1902年出生于合肥东郊,1937年8月26日,殉国于有“血肉磨坊”之称的淞沪会战上海罗店战场。

  面对极其残酷的淞沪会战,少将蔡炳炎深知这场战争意味着什么。从1937年8月21日至22日,他连发多封家书,既有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忧愁,也有对妻儿的挂念,尤其提及“老八资质甚佳,我颇爱之,希注意保育为要!”六天后,他在战场上为国捐躯。

  “老八”便是如今居住在合肥庐阳高河埂社区的蔡浙生老人,也是蔡炳炎英烈儿女中唯一在世者。“年岁越长越思念父亲。年轻时没有,现在每次去扫墓,心里就受不了。”说到这儿,老人哭了。

  父亲牺牲时,蔡浙生只有一岁。直到上小学,他才知道父亲是一名抗战烈士。随着年龄增长,依靠散居海内外的亲朋好友所提供的信件、照片,父亲的形象在蔡浙生心中才逐渐清晰鲜活起来。

  在家乡人记忆里,蔡炳炎“爱国家、爱人民,爱家庭”。在前线所写最后一封家书中,他还严厉指责了一位逃兵,“周难于此次过汉,乘机潜逃,此人瘦弱无忠骨,所以不可靠。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如到皖,不得令其居住。”

  2015年9月18日,抗战烈士蔡炳炎之子蔡浙生为安徽省合肥市朝霞小学学生讲述抗战故事。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这是对我最大的教育。” 每每想起父亲时,蔡浙生都倍受鼓舞。合肥市庐阳区民政局优抚科科长孙龙告诉记者,蔡老退休前是合肥市政协副秘书长,却从未利用职务之便为己谋利,他始终要求自己“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努力工作、不图私利”。

  “爷爷要求后辈子孙,爱国始终是第一位的。”作为一名90后,蔡浙生的外孙女王启涵对爱国有着深刻理解。她说,“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必须牢记烈士先辈们的壮举,铭记这份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无论在各行各业都要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又逢一年清明,蔡浙生给父亲写了封迟到的回信,距离父亲的绝笔家书已相隔81年,“抗日战争胜利了!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您所希望见到的一切,我替您见证了!”

  洋洋洒洒三页信纸,蔡浙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太多太多。

  想告诉父亲,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已追认他为抗日革命烈士。1986年夏天,家乡合肥还为他举行了烈士迁墓仪式,昔日旧部好友纷纷送上挽联,“壮烈殉国 精神千古”“英烈永垂”……

  想告诉父亲,迁墓仪式后,生母赵志学从美国迁居合肥,直至1992年去世后与其合葬。“当年战火纷飞,母亲一人照顾不了三个子女,带着大哥离开,辗转多地,后侨居美国。客居美国数十年,母亲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相见那一年,我50岁,母亲76岁。”

  2014年,民政部将蔡炳炎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为了纪念蔡炳炎,合肥市政府将其故居附近的柳荫塘路更名为“炳炎路”。

  得到这个消息后,蔡浙生很高兴,趁着腿脚尚好,没事就去看看,“父亲‘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精神如同这脚下的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又是一年清明,让我再陪您说说话。”信件末尾,这位八旬老人写下了对父亲最深的缅怀和思念。

  记者张紫赟、陈诺

编辑: 郅怡婧

泪目!穿越时空的“父子对话”

清明前夕,安徽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一位身体瘦削的82岁老人站在抗战英烈蔡炳炎墓前,身体前倾,眼神凝望着墓碑旁的铜像,若有所思地念叨着“父亲,我是老八浙生。您牺牲时,我才一岁多,如今,已年过八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