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开启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新征程

2018-03-18 20:18:00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3月11日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由此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与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旨在把思想与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个初心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将新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主题确定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贯穿其中的鲜明主线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由此破解教育发展面临的三个根本问题:为谁发展教育、何以发展教育和怎么发展教育。

  为谁发展教育

  为谁发展教育,这一问题确定的是教育发展成果的分享主体。“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教育确立的基本属性。中国教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以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作为教育发展的旨归。这个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及其需求,作为奋斗目标。人民,才是教育发展成果的分享主体。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是基石。

  “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便向全国人民与全世界许下这份庄严承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做到人民有所呼、发展有所应。李克强总理指出,人民政府的使命就在于,“把群众最关切最烦心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本篇《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富温情的承诺。以人民群众重大教育关切为切入点,以教育制度顽疾和利益藩篱为突破口,新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着手破解四大难题:第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在教育扶贫上精准施策,确保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确保留守儿童学有所教,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所说的“家庭人伦”等“良知人性”永不泯灭;第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必须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确保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第三,夯实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尤其扩充普惠性幼儿园的增量,啃下教育改革攻坚的第一块“硬骨头”,确保幼有所育;第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确保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个新坐标上发展教育事业,唯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视教育为民生之基,把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才能把教育发展成果普惠于全体人民,兜牢民生底线,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何以发展教育

  何以发展教育,这一问题确定的是教育发展成效的评价主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质量是核心。发展要得到人民认可,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教育强国乃人民之所盼。只有建设教育强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对多样、特色、优质教育的需求,才能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下,动奶酪、闯难关、涉险滩,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但我国教育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面临众多艰巨挑战,尤其随着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教育需求日趋多元多层多面。所聚焦的问题由落后的教育发展水平转为不均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教育发展不均衡一方面表现在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形成城市强农村弱、东部强西部弱的局面;另一方面表现在教育体系发展的不均衡,形成普教强职教弱、高教强幼教弱的局面。教育发展不充分表现在跻身世界前列的教育领域与学科种类仍乏善可陈。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把上海学子两度列为榜首,却也发现诸多不足。英国QS全球教育集团2月28日发布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018”显示,中国大陆共有5个学科和1个学科群进入全球前十,而哈佛大学仅一校便独揽14个学科全球桂冠。

编辑: 孙丁玲

开启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新征程

贯穿其中的鲜明主线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由此破解教育发展面临的三个根本问题:为谁发展教育、何以发展教育和怎么发展教育。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对多样、特色、优质教育的需求的主要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