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乐评人李皖点评两岸原创金曲:青春两岸 两岸青春

2018-02-14 10:57:00来源:你好台湾网

  

  李皖参加两岸青年原创金曲大选定评会

  2017年,你好台湾网与台湾银河互动网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青春颂——2017两岸青年原创金曲大选”活动,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向两岸青年发起邀请,征集歌曲,其间,共收到原创音乐作品三百余件。

  我作为评委,参加了作品的复评和终评,聆听了其中一部分作品。下面,我就以入围十强及获得评审特别推荐奖的11首作品为例,谈谈我对这些歌曲的印象。

  参与评审活动,除了要挑选出其中最优秀的作品,我还关心两个问题:

  一、 现在的青年们在关心什么?

  二、 两岸歌曲创作有什么不同?

  现在的青年们在关心什么,似乎不是个有效的问题。想了解这个问题,上网看看不就得了?比如,每天打开手机,微信朋友圈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吃喝拉撒睡,羡慕嫉妒恨,左中右互搏,八卦谣言段子,自恋自恋自恋自恋……

  但我想知道的,是人心里的状态。你在关心什么,当用一首歌来表达时,这关心非常郑重,非随性而为,是一种深层的、非常慎重的考量。歌唱是人类最高的抒情状态,当你的感情、意念、想法需要用一首歌来抒发,这抒发便不一般。能进入这个状态的,往往是心之所系的根本,心心念念的极致。这与社交圈的闲话可不一样。社交圈虽然汹涌,扑天盖地,但难不成是表象呢?面对人类心灵这个题目,每天数以亿次的点击,倒可能是假问题,是“不是问题”,是未触及,是假象。

  我听到这其中的第一首歌,是《木南桥》,当时就把我惊了——张俊铭、赵崇月这首男声二重唱,一时令我正襟危坐,凝住心神,端正对视这两岸征集来的歌曲。我最关心的两个问题,之所以会产生,也部分地由于这歌曲而起。

  《木南桥》唱的是北京一个小地方。木南桥是什么桥,桥在哪里,我问一些长年生活在北京的人,也都是一脸雾水。这座人所不知的桥,在作者的心目中却有着无比的分量,因为生于斯长于斯,日日看桥,日日过桥,这桥与人,生活与岁月,已融为一体。

  这首歌唱的是岁月,但与许多岁月之叹不同,它唱岁月流逝,看似悲凉,却并不产生“岁月是杀猪刀”、“天地是肃杀之力”的悲伤。它在歌唱,这歌唱上升,最终升腾起的,浓浓包容一切的,是天地生我养我保我护我的自然的正气。

  “世界已冰冻三尺/木南桥永远春天/我会等待着你/装作一副幸福的样子……世界清晰又模糊/你看木南桥春色无边”,这是它的副歌。你听,岁月似无情,岁月又似有情,人生代代充满生机,这才是《木南桥》最终的立意。

  这首歌有每个人心里都有的那份惆怅,更有每个人心里都有的那份肯定,有生活琐屑、地方风情与时代现实若即若离的关系,难得的是更有那份沉静,那份暖意,那份怜悯,那份爱,是沉静、暖意、怜悯与爱将一切收起、笼盖,像木南桥上空、旧街巷四周平淡而和煦的阳光。随手拈来却经过了岁月筛选的场景,充满了细节感、经历感、真实感、踏实感。细致入微的作曲,虽属民谣套子,但处处见手工与锤炼的精心。

  后来我得知,木南桥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门前的小桥,张俊铭、赵崇月是两位在校就读的学生,是两位对音乐怀有梦想的青年警察,他们组了个二人组合,队名就叫“南里”。

  《那年》也是时光之叹。作者秦玥,是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今年刚满16岁,来自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年龄最小,词意却最古,秦玥的作词,用了不少古典诗词的词汇。少年强说愁,通篇时见青涩生硬,但也还有古诗词的现代化、口语化尝试,所传达的不只是复制古人意境,也还有于古于今未曾写出的些许新意。题为“那年”,写的其实是“年年”,有时间连连绵绵的感觉,有爱情生生世世的怀恋。一曲未了,又有年少无知,放眼一望万事皆似错愕的茫然。作曲使用了同音符、一度二度音程的小跨度和三连音、十六分音符连缀的曲式,句尾采用荡开的处理,来构建那种连连绵绵、生生世世的幽情。

  《逝年》的词曲作者洪炜勋、沈俊杰、章诚轩,是台湾的校园作者。听闻此曲,会有一种“特别台湾”的印象。这歌曲达到的境界和水准,一般来说,是大陆校园作者作不来的,但台湾学子就特别擅长。它不是很张扬,无论题材还是表现,都不锋芒毕露,但完成度极高,好处、妙处全在细节里。这首歌像成熟的商业歌曲,简直可以直接由唱片公司生产出来,投放到各电台的榜单上,但是又不乏真生命的真意。

  《逝年》跳出了年轻作者的作曲格局,全曲为ABCBCD结构,展开有序,水到渠成,滴水不漏。其作曲上的才情,曲调的变化把握,特别值得肯定。音乐上情绪有几次变化,表达都很到位。曲调不奇不夸,不炫耀,但又很有味道。歌词话多,但失之一般化,缺少提炼——这是它最大的不足。

  “逝年”,意即大学相聚的数年光景,就要告别,但“逝”不是离开、结束,而是人生另一阶段的开启。作品将大学相聚数年里的欢笑与泪水,化为勇敢向前、“还会更精彩”的动力。一首毕业骊歌,强化的并非散席的感伤,而是寄语未来的坚定希望。

  时光,聚散。一段相聚,一段别离。一程结束,一程再起。这是两岸学子多有的共同情结,是此次征集作品中最大的母题。蓝雪婷,一位即将毕业的大陆大四学生,也写了这个主题,面对着即将来临的新生活,作者将自己比为蒲公英,即将随风飞扬,她幻想着解开束缚,重新找回自我。

  《蒲公英》有一种“疗愈系小清新”的格调,如果按哥特/Indie摇滚乐队的编制编曲,一定会非常合拍。这是一个爱做梦的女孩,未知与陌生,紧张与不安,也一样适合造梦。梦是凉的,也有些冷,但主色调是彩色的,仍然是一个童话世界。“自己认为美好的事物都能够有能力串联起来,就好似没有任何束缚”,蓝雪婷这样描述自己作这首歌的感受。

  《木南桥》《那年》《逝年》《蒲公英》,都是事关流年逝水,缘聚缘散,与以前这类歌曲比较,也没有太大不同。看这个世界如此变动不居,翻云覆雨,像是早已脱胎换骨,离地而去,结果骨子里还是那个样子:校园还是那个校园,学子还是那个学子。像《木南桥》里唱的:“世界已冰冻三尺/木南桥永远春天”。当然,还是有一个较大的变化:这一群学生代表,如果代表了一代人,那么这代人有一种更平常的、基本上属于乐观的处世态度。面对流逝,面对变化,面对未来,他们不慌不忙,似乎没有感到太大的压力,不见生命的苦痛伤痕。

  

  定评会李皖点评两岸金曲

  这次征集来的歌曲,体现在入围十强中的另一个大类,是情歌。

  《午》是复旦大学本科生牛佳钰创作的,用这些年在年轻人中时兴的R&B曲式,表达对异地求学的那个“他”的思念之情,将一段思念中的午间时光化成了心绪和旋律。作品显示了个人化的R&B色彩,作曲很随性,似张口吟哦而来,因而有自传性,真实得以具现。但另一方面,精粹度、艺术张力就有欠缺,R&B式转音突出,对中文是个扭曲;所喜韵味不错,有一种单纯而明亮的美感。词作很清浅:思念就是思念,猜疑就是猜疑,喝的吃的听的看的想的,是什么就是什么,平铺直叙,随口唱来,很直白,很真实,连个比喻都用不着。

  海峡另一边洪炜勋词、洪炜勋/章诚轩曲的《告白》,与牛佳钰的《午》这一点很相似——旋律创作应该都是唱(诌)出来的,纯属业余,但是又简单通透,充满了爆发力和感染力。之所以有创造,是因为不得不创造。《告白》音程跨度开阔,峰峦起伏,尤其副歌,情绪的喷薄充满了力度。在歌曲的情感炽热这个品质上,《告白》超过了许多技巧更为高超的其他作品。这才是歌,真正的歌!

  《告白》的旋律,与钢琴相合,貌似有一种钢琴型旋律的影子,我想,这应该是后期专业加工的结果。当男孩喜欢一位女孩,却不敢轻易行动,只能选择默默喜欢,默默注视……《告白》于是发生了,唱出属于初恋的那种情感:爱的萌发、悸动,纯洁的隐情、暗恋,正是青春最美的诗篇。歌曲最后那一声呐喊,击穿了一切,既表露了内心水位的高度,是洪水就要突破堤坝的那一瞬间的力道,也是男孩就要勇敢告白的最后的克制和勇气。词写得很幼稚啊,但这种幼稚,与那一份初恋的稚拙,倒也是吻合。

  温柔敦厚——在表达情感时,在表露爱情时,听台湾作品,这个词总会跳出来,给我以提示。它是台湾青年的特质,源于中华传统,十分鲜明,纯正深厚,与大陆青年有异。一种颜色像是诗三百、古书的颜色,另一种颜色像是《时尚》中文版,东西交汇、时代更新诸色纷陈。就是在这首似乎毫无文采的《告白》身上,从那曲调里,也看得出台湾青年隶属于前者的人格底色,像穿着中山装的少年。

  《登出》(黄国庭词曲)也是一派温柔敦厚之风。它表达的情感很新,表面看是感伤情歌,深看却不同。首先你会发现它表达新颖,歌词和曲调都有时代感,对情歌词汇表有刷新。再深看,会发现它唱的,是在这手机互联时代网络与现实之间的撕扯:多重人格,多种扮演,爱恨交织,举事频繁,貌似轻快,伤害很深。登出,登出,登出,却有多少事,无法登出?终于发现网络之网,沉陷如中盅,如掉入深渊,你其实就是你,我其实就是我,却还无奈地一次次、一天天,在网络中扮演,在现实中登入登出。

  《登出》取ABABC结构,总体上有戏剧性,展开很充分,结构很完整,旋律有新鲜感。节奏看起来是常规套式,但做出了活力。

  它非常有感染力,惜之歌词不透彻,未达到锐利程度。现实乌乌沉沉如厚厚幕布,就是没划破,就是划不破。这表相的虚假,正等着一声棒喝,震碎幻象。

  龚敬文《宝贝》也是情歌,不同的是他对恋人的情,已经转变为对家人的情。两人分隔两地,歌唱者满心是守护家人的深愿。相思虽然苦,却还是甜甜的。最深的情绪不是怨情,而是宝贵的亲情,是欲施以宠爱的暖意。

  《宝贝》曲风活泼,有化出的、化境的R&B味道。在这次征集中,龚敬文这位作者是音乐水平高超,又充满灵性的,非常突出。我们期待一次歌曲征集会有全新的东西,这次征集中全新的东西,就出自龚敬文。

  他还写了《饿了》。

  只从音乐听,这《饿了》的调调与其他征歌迥异:节奏趣味和节奏驱动在作曲上起了最主要的作用。“第一个音符响起,就注定它与拖沓、平庸绝缘。”(授奖词)

  音乐的灵魂,是一股不羁的生命。《饿了》诠释了这种精神。它强烈的感染力,将鄙陋文字甩开,本质上来自音乐本身。词曲的配合,旋律与节奏的配合,都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这首歌唱的是对音乐的挚爱。倾听音乐和创造音乐,对这一个人来说,就像是吃饭,就像是对吃饭的需要。饿了,我又饿了,我要自己去做——对“整天在笑整天在闹”的不满,对灵魂那一种吃饭的需要,腾跃而上,很强烈,很热烈,很骄傲。

  《借我》是另外一首不太一样的征集歌曲。曲作者付根,与绝大多数的应征者不一样:其他人都是新手,他是老手,对音乐的浸染成熟老道。樊小纯的词,写给木心先生,付根将这词谱成曲。蓝调的调,中国的词。词风完全是中国诗风,曲风基本是美国蓝调,但合之甚妥帖,中美完全交融。

  《借我》立意奇特,主题将明未明,耐人寻味。这是失落,是悲歌,但作风洒脱,格调高迈。它有世相,有情怀,有个人情,也有时局意,其人生感触深刻,道人所难道。

  以上是十首入围十强的应征歌曲,大陆台湾各居其五。从这一批来自海峡两岸的应征歌曲看,与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相比,主题没有太大变化,仍然是伤逝、聚散、青春的旧题,但具体内容、表达方式、情绪特征、歌曲形式、美学倾向上有了变化。校园还是那个校园,只是一代旧人换了新人。恋爱相聚,悲欢离合,仍在上演。不以科技、时尚、时代的巨变,改变了旧戏;不以速度、节奏、变革的加快,改变了步调。甚至,这些情感,依然很古老。

  这次征集歌曲的投稿对象,主要在校园。确实,在整个人类的教育、就业、生产、生活都已经高度一体化的世界,一个面向青年的征稿,不在校园,又能发生在哪里呢?我注意到,来稿大部分的音乐材质,都相当业余,许多投稿像是草稿纸:既非五线谱,也非简谱,只是草草标明了和弦,谱号、节奏一律欠奉。这说明了这些投稿者的草根性,说明这次征集没有发生在音乐圈,主要参与者就是些普通人。所以这样本,可以当做一个时期、一些人群、一代青年来约略看待。

  评审特别推荐奖授给了黄赞介词、刘凯斌曲的《青春》,一首闽南语歌曲。《青春》很传统,又有着与我们相熟的闽南语歌曲不一样的色泽,是传统新生的滋味——不是颠覆、革新,就只是老树翻了新枝。乍听上去,《青春》像那些闽南语歌曲一样的深情优美,曲意怀旧,词风典雅,旋律温柔,但老一辈人可不是这么唱。它唱的不是上代人的青春,是这代人不经世事的青春,纵然时光荏苒,岁月变迁,改变了世界和我们,却没有市井的浓情,没有离散的断肠,没有历经过的浑浊,只是青春,纯纯如清溪响亮透亮的青春。这青春远远望去,又生生世世,历经了朝朝代代,谁能说这歌者、这青涩的后生从未经历过呢!

  是啊,纵观这全部的11首歌曲,几乎都是很清浅、很青涩的青春之歌。青春使人轻愁,青春是青涩的人生,但轻愁、青涩就是这一种人生的滋味,即便脆薄,也仍是美好。现在,这一批年轻人,这一批年轻人的青春之歌,几乎毫无社会、历史、人生的重压,就这么挺直地生长出来,就这么青青、清清、轻轻地绽放开来。

  2017年12月31日星期天

  李皖

  作者简介:

  

  李皖,大陆知名乐评人,业余从事音乐评论写作,《读书》音乐专栏作者,著有《回到歌唱》、《听者有心》、《民谣流域》、《摇滚1955―1999》等。

编辑: 孙丁玲

乐评人李皖点评两岸原创金曲:青春两岸 两岸青春

2017年,你好台湾网与台湾银河互动网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青春颂——2017两岸青年原创金曲大选”活动,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向两岸青年发起邀请,征集歌曲,其间,共收到原创音乐作品三百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