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补齐规划“短板” 推进规划实施问责——聚焦城市发展“失衡”怪象破解之道

2017-11-20 16:36:00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广州11月20日电 题:补齐规划“短板” 推进规划实施问责——聚焦城市发展“失衡”怪象破解之道

  新华社记者 王优玲

  18日至20日在东莞举行的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与会专家指出,城市发展不平衡与规划密切相关,应当抓规划“短板”,推进建立规划实施问责机制,让城市拥有“精度”“深度”“温度”,使城市成为市民的美好生活家园。

  规划“短板”多 城市发展尝“失衡”苦果

  “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规划全凭拍脑瓜”“张书记挖了李书记埋,赵书记上任又重来”,建楼求大求怪,“造城”好大喜功——城市规划从布局到实施存在的多重“短板”已经使城市发展遭遇各种“失衡”苦果。

  在年会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说,城市和自然大量失衡,城市内部大量失衡,城市传承和创新失续,产生了环境污染问题,导致基础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并在土地供给、劳动供给、物资形态等方面出现不可持续的问题。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但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目前城市总体规划制度的突出“短板”很多,如:缺乏城市全域的空间规划内容,刚性约束、规范指导的层级传递不足,规划实施缺乏监督的路径和手段等。

  “经济优先思路导致规划权威性遭受挑战并一再向资本和市场让步,部分建筑师行为失范导致城市形态整体失控。”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说。

  王建国说,城市设计在现行法定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内长时间缺位,不同地区的城市设计实施“同一性”和“无差别化”指标设定管理。“一把尺子”做城市设计便容易导致“千城一面”。

  补齐“短板” 推动规划实施问责机制

  城市规划不是“短速跑”,久久为功才能利在千秋。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孙安军说,面对新的社会矛盾,发展理念、规划理念需进行重大转变,不再单纯追求速度和指标,而是追求更加平衡、更加整体化。

  “传统‘片面式’‘工程式’的城镇化治理理念,难以有效破解长期累积的城镇化矛盾。”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认为。“九龙治水”的分割式跨部门空间规划体系和治理机制,难以有效发挥对国土资源的引领和调配作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试点,推进城市规划改革。住建部城乡规划司副司长张兵说,未来的城市规划应针对城市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落实“多规合一”。在城市发展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经济发展内在结构的合理性、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做更加具体、细致的构思。

  规划蓝图要“一竿子插到底”,要遏止地方政府城市规划“翻大饼”,监督机制不可缺位。张兵说,要通过每年度的评估,推动规划实施问责机制,逐步形成城市总体规划一经批准要有严肃性,一茬接着一茬干。

  “精度”“深度”“温度”缔造美好宜居城市

  据联合国预测,至2030年,中国将拥有世界41座千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中的8座。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50年我国城镇化率可能超过70%,城镇人口将达11亿。这意味着,未来城市的宜居度将直接关系11亿中国城镇人的幸福感。

  怎样的城市才叫宜居?王建国说,塑造一个富有特色和充满文化内涵的城市形态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绿色城市设计强调“伦理之善”“和谐之美”。一个宜居的城市应在空间上有设计、有精度,对历史文化有感知、有深度,在公众参与上有体验、有温度。

  按照增长曲线统计,城市发展可分为萌芽型、佝偻型、成长型、膨胀型、成熟型、区域型、衰落型七大类。同济大学做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大多数城市属于佝偻型或膨胀型,要么在过去40年里一点都没有成长,要么迅速扩张和膨胀,需要进一步调整,更多地培植小城市,让小城市实现慢速均匀的内生性增长。

  如何让曾经粗放生长的城市变得更加宜居?数字技术为医治“城市病”提供了一剂“良方”。王建国说,数字技术以及可视化,改变我们对城市形态社会构建的认知与发展,改变传统公众参与和调研方式,数字化城市设计是真正能结合法定规划付诸实施的城市设计。

编辑: 郅怡婧

补齐规划“短板” 推进规划实施问责——聚焦城市发展“失衡”怪象破解之道

推进规划实施问责——聚焦城市发展“失衡”怪象破解之道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孙安军说,面对新的社会矛盾,发展理念、规划理念需进行重大转变,不再单纯追求速度和指标,而是追求更加平衡、更加整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