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国为何要建第五个南极考察站?专家做出解答

2017-11-09 07:06:00来源:科技日报

 

 

 

恩科斯堡岛上,科考队员正在工作。本文图片由张翼摄

  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于11月8日从上海搭乘“雪龙”号前往南极,本次考察将启动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建设前期工作。

  本报记者 陈 瑜

  “离别的味道是这样凄凉,心里有一万个不舍,不在你们身边的时候只希望你们健康快乐。”11月8日,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队员胡琴从上海搭乘“雪龙”号前往南极,他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临时设施。

  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领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表示,此次科考任务较重,第五座南极考察站建设的前期工作是重中之重。

  与目前已有的四座南极考察站相比,第五座南极考察站承担着什么样的使命?此次考察中,我国科考人员将围绕第五座南极考察站开展哪些工作?未来我国南极科考能力建设有什么样的规划?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选址 研究海洋、冰川和地质理想之地

  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在面积约1380多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我国已有四座考察站。

  在科学研究方面,目前四个站址各有千秋:位于西南极的长城站区域生态系统活跃,更适合开展亚南极生态监测和研究;中山站位于东南极,是观测研究南极冰盖演化过程、南极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的理想之地,也是开展高空物理、地质学、地球物理等学科工作的优良位置;地处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的昆仑站,则汇聚了冰芯科学、大气科学和天文科学等学科的前沿领域;泰山站不仅是昆仑站科学考察的前沿支撑,还是南极格罗夫山考察的重要支撑平台。

  经过长时间调研和热烈讨论,最终决策者将第五座考察站选址锁定罗斯海地区恩科斯堡岛。

  “罗斯海在南极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助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考察运行部主任张体军说,与我国现有的四个考察站所处区域不同,罗斯海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具备强烈的差异化科考价值。

  从地理角度看,罗斯海是南极重要的边缘海,海洋资源丰富,罗斯冰架是南极最大的冰架。罗斯海与罗斯陆缘冰西侧的维多利亚地接近南极著名的横贯山脉,有著名活火山、干谷等重要的科学考察区域。

  位于罗斯海西岸的恩科斯堡岛紧邻冰川和海洋,是开展南极地质构造演化和现代环境、探索空间秘密,尤其是开展海洋、冰川和地质研究的理想之地。此外,该区域划有大量的南极特别保护区和特别管理区,全球最大的海洋保护区就在罗斯海,是南极国际治理的重点区域,具有高度的全球治理示范效应。

  规模 可满足80人度夏30人越冬

  张体军告诉记者,在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中,考察队员将把预制的科考工作舱、住宿舱、生活舱、发电舱、备品舱等临建设施、工程机械、工程辅助设施设备部署上岛;完成临建设施安装;建设临时码头;进行站区场地平整。

  “搭建的临建设施将为今后2—3年的建站施工提供住宿、生活和工作场所等必要条件,在新站建成后,部分临建设施可保留作为考察站的应急避难场所。”张体军说。

  此次考察中,考察队还将开展水质要素和环境污染物要素的监测、鸟类监测、企鹅分布格局和历史变迁调查;开展拟建站区的实地踏勘、工程地质勘测、1∶500和1∶1000地形图测绘、附近海域的水下地形测绘、拟建码头区域的资料勘测收集等工作。

  通过对鸟类、环境的详细调查,将为新建站址周边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开展基础测绘、地质勘察、海域水深调查等,将为建筑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和基础资料;通过现场工作,了解掌握施工难点,将为今后建设作业积累经验。

  按照设计,第五座南极考察站为常年考察站,可满足80人度夏、30人越冬,规模5500平方米,辐射科考范围300—500公里,主要内容包括站区建筑布局、设施布置、工程运输装备和航空保障系统完善、科考观测设备设立等。如果一切顺利,预计最快2022年建成。

  意义 提升认知南极能力

  从1985年建立长城站起,我国已经初步建成南极考察基础设施体系,建成涵盖空基、岸基、船基、海基、冰基、海床基的国家南极观测网和“一船四站一基地”的南极考察保障平台,基本满足南极考察活动的综合保障需求。

  在今年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召开前夕,国家海洋局于5月22日发布《中国的南极事业》,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发布白皮书性质的南极事业发展报告。

  《中国的南极事业》显示,2001—2016年南极科研项目投入约达3.1亿元人民币,是1985—2000年的18倍。我国初步建立一支门类齐全、体系完备、基本稳定的科研队伍,在南极冰川学等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并推动南极科学研究由单一学科研究向跨学科综合研究发展。我国科学家在南极科研领域发表的《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数量从1999年的19篇上升到2016年的157篇,目前位居全球前10位。

  “虽然进入前十名,但差距还是很大。”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举例说,排名第一的SCI论文有近2000篇。

  “这和中国开展南极研究的历史比较短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投入还是有限。”秦为稼援引了去年智利同行的一篇文章,该研究拿投入和人均GDP做比较后进行排名,结果中国和美国垫底。

  秦为稼强调说,不管怎么比较,也不管已做了多少工作,南极仍然是研究数据最匮乏的区域之一,研究南极仍是科技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罗斯海区域的新站建成,将填补我国南极地区的考察空白,将支撑我国在罗斯海以及南太平洋的海洋环境调查和保护工作。”杨惠根说。

  杨惠根表示,作为一个常年科考站,新建考察站与我国南极已有的两个常年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一起,将覆盖南大西洋、南印度洋以及南太平洋等南大洋各个扇区,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为人类认知、保护和利用南极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 吴海波
关键词: 考察站;南极冰盖;南极地区;南极大陆;科学家

我国为何要建第五个南极考察站?专家做出解答

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于11月8日从上海搭乘“雪龙”号前往南极,本次考察将启动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建设前期工作。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领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表示,此次科考任务较重,第五座南极考察站建设的前期工作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