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精神文明为国家发展注入正能量

2017-10-17 07:46:00来源:人民网

  10月1日,河北沧州市新华区居民举行民俗演出活动。本报记者 史自强 摄

  在广西南宁,过往车辆在斑马线礼让行人。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胡小初在浙江杭州做了21年的出租车司机,负责杭州外事汽车集团“心连心”车队。不久前,胡小初拉了一单生意,乘客是从辽宁来旅游的一家三口。行车途中,坐在后排的女乘客突然叫停车。等车靠边停下,这位妈妈往回跑了几十米,蹲下捡起一个牛奶袋子。回到车上,她轻声细气地教育5岁的儿子:“这么干净的街道,不应该随手乱扔。”

  去年,杭州作为G20峰会举办地,所展现的“别样精彩、独特韵味”,不仅在于风景美、环境美,更蕴含在心灵美、道德美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精神文明战线牢牢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基础工程、铸魂工程,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为民族文明进步和国家发展壮大不断积蓄“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2012年,“中国梦”长卷舒展,13亿中国人朝着民族复兴的方向起航。

  奋进的征程,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和精神力量的支撑。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精神注入了新能量。

  在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语重心长的论述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昭示。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作出战略部署;2015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30多项重点任务逐项分解,明确责任,从具体事情抓起,从重点人群抓起,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面向全社会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在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各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举办“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在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街心公园、文化广场广泛传播“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逐渐编织起一张覆盖各行各业、各类人群的教育和实践网络。

  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全国精神文明战线以“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各项接地气、连民心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由中央文明办部署开展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热在城乡基层;“向国旗敬礼”“争做美德少年”“日行一善”等活动在青少年群体中蓬勃开展;“好家风好家训”评选、“文化进万家”等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的将军夫人龚全珍,献身国防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第四届、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表彰,他们的事迹温暖了身边人,照亮了整个社会的价值星空。

  志愿服务凝聚公益正能量

  “手要摆成芭蕾的样子……”一个冬日的下午,胡同社区舞蹈室,63岁的社区文化志愿者秦根娣正在给社区居民上舞蹈课。一旁的音乐教室,71岁的张明度指挥着红巷民乐团排练,歌曲美妙动听。

  胡同社区的文化氛围是江苏张家港打造城市文明的一个缩影。2011年,张家港在全国率先探索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全市分为1015个网格,均配备网格文化员。文化员按照当地的习俗组织文化活动,百姓从“观众”变为“演员”。

  在张家港市委书记朱立凡看来,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不仅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恒心,还要有推陈出新的“巧劲”。“打造文化阵地,政府要摆脱政绩思维,更多地从市民角度出发、贴近百姓需求。”

  目前,张家港有14.5万名注册志愿者,占总人口的16%。张家港还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建立“礼遇十条”制度,从精神和物质层面给予志愿者嘉许,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感。

  去年11月底,天津通过十三运组委会官网和天津志愿服务网启动了志愿者招募工作,经过几个月的笔试、面试、心理测试等选拔考核活动,1.7万名志愿者脱颖而出。带着光荣的使命感与强烈的责任感,这些志愿者忙碌在各自岗位上。志愿者鲁雯说:“我希望用我的微笑和服务,让每一位来到天津的运动员感受天津的温暖,让他们能够在赛场上发挥最好水平。”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志愿服务条例》等陆续出台,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发展。各地通过为志愿者提供保险服务、建立“爱心兑换”“时间银行”机制等举措,守护爱心,让爱“循环”。

  在服务社会治理方面,有的街道社区将志愿者按各自特长和志趣组成团队,促进街道公共事务“自治共治”一起来、“自转公转”一起转;全国百支文化助盲志愿服务团队为盲人朋友在康复、教育、社会参与等方面提供更多服务和支持……

  党员志愿者是戴着党徽的“活雷锋”。文化志愿者活跃在各类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上;巾帼志愿服务“立足社区、面向家庭、见诸日常、细致入微”;青年志愿服务书写“最公益,最青春”的风采;老年志愿服务者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文明创建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每天早晨7点,家住河南许昌老城区的孙先生习惯骑着“小绿”(公共自行车)来到护城河边,加入“暴走”上班群。走累了,掏3元钱坐上“水上公交”,不到半小时就可以到达离家10多公里远的单位。

  从缺水之城到“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这得益于许昌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创建全过程。

  漫步许昌街头,“环河一条路、沿河一片绿、依河一批景”。市区建成126个公园、游园和广场,全年常绿、四季有花。10万亩林海、90多万亩花木,“平原林海、天然氧吧”呼之欲出。目前,许昌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62%,是全国首个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的地级市。

  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近年来,文明村镇创建突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题,让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美起来。各地在开展移风易俗、整治村容村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积极发力,让一个个村镇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又有“金山银山”的价值。

  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到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向纵深发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充满生机活力,以扎实成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靓丽色彩描绘文明中国的壮美画卷。

  餐馆里,“适量点餐、杜绝浪费”“文明用餐、节俭惜福”的标语随处可见;红白喜事中,“喜事廉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景区里,乱扔垃圾、乱刻乱画、折枝摇树的情况越来越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文明社会风尚行动,大力普及了工作生活、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公共场所等方面的文明礼仪规范,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建立起和谐清新人际关系。

  这5年来,环境美了、人心暖了、快乐多了……精神文明建设事业走过的历程与取得的成就启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推动者。

  今年4月,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公布。这是根据党中央的新部署、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出的宏观规划和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添新动力、注入新活力。

编辑: 曹宇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道德美;精神文明建设;环境美;内涵美

精神文明为国家发展注入正能量

在服务社会治理方面,有的街道社区将志愿者按各自特长和志趣组成团队,促进街道公共事务“自治共治”一起来、“自转公转”一起转;餐馆里,“适量点餐、杜绝浪费”“文明用餐、节俭惜福”的标语随处可见;红白喜事中,“喜事廉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