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遗时尚:“活”起来才能“火”起来

2017-10-04 17:47:00来源:南方网

  编者按

  近年来,广州出现了不少融合非遗元素与时尚设计的“爆款”作品:“二十四节气水墨画”成为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申报世界非遗的宣传推介画,在网上广为流传;“炭烧老广”系列漫画把广州传统文化带入“二次元世界”,深受年轻人喜爱;“西关打铜”的手工铜壶、黄铜鸟笼等铜艺制品更亮相奢侈品展会,风靡一时……

  今时今日,“非遗”日渐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焕发出恒久的迷人光彩,而这股“非遗时尚”之所以能不断掀起热潮,离不开一群广州本土艺术家的努力推动。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近这些作品背后的年轻人,试图展现岭南新生代的创新思维与文化情怀,解读这些取材于岭南非遗文化的创意产品广受欢迎的原因。

  1“二十四节气水墨画”作者林帝浣

  用丹青再现中国人的“时间智慧”

  林帝浣创作的《二十四节气之秋分》

  日前,作为“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广东篇”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林帝浣二十四节气水墨国画展”在广州289艺术园区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展出。从“立春”的探梅到“大暑”的蝉鸣,从“秋分”的红叶到“大寒”的雁飞……这组意境悠远的水墨画勾勒出四季流转的诗意,更把中国人祖祖辈辈的生活智慧,在纸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不少观众为之驻足。

  去年11月,“二十四节气”被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是这组水墨作品,被中国代表团选中为申报推介宣传画,为“二十四节气”申遗助威添彩。

  这组水墨画的作者林帝浣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系教师,生于湛江农村,从小就对二十四节气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在林帝浣看来,二十四节气代表着中国人的“时间智慧”,在农耕时代,这组精确的“时间密码”关乎人们的衣食住行,而在今天,却与都市大众生活渐行渐远。

  “在广州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冬有暖气、夏有空调,人们对大自然的四时更迭日渐疏离。这让我时时想起小时候与节气相关的趣事,例如在‘双立春’之年,结婚的人就非常多。”林帝浣说。

  在林帝浣看来,虽然现代人不再需要依据节气来把握生活的节奏,但二十四节气之中蕴含的文化精髓,依然能够令现代人受益。正因如此,他希望通过绘画的方式,把这份古老的关于时间的诗意呈现在都市年轻人面前,让他们从中感受时间的流失,愿意更多地亲近自然。

  “对中国非遗之美的呈现,不能过于艳俗、肤浅。水墨画就是最好的表现方式之一。”在创作过程中,林帝浣试图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审美与当代精神相契合,融入自己对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理解,让观众也能感同身受。

  林帝浣的“二十四节气水墨国画展”正在广州289艺术园区展出

  至于这组水墨画在网上“火”起来的原因,林帝浣归结为“好玩”。他打破传统范式,在表现季节变换时,尽量避免常规表现手法。比如“大暑”,只画了两根枝条与一只正在向上攀爬的蝉;“寒露”则是一位隐士闲坐一叶扁舟随风而去。

  “有趣才有诗意。如果不好玩,没有新意,就不会传播开去,也就失去了意义。”如何做到有“新意”,林帝浣以个人经验举例说,“你不能老在画画这件事情上打转,而要去其他领域寻找营养。在平时,我一半的精力用来读书,30%用来练习书法,剩下的才是画画。”“网络文学、微博热搜,甚至网红直播我都会去了解一下,积累创作素材。”林帝浣笑道。

  继“二十四节气”水墨画之后,林帝浣又以《诗经》为题材,从美食角度切入,出版了《诗经绘》,让《诗经》以“接地气”的方式回归现代读者。“生活并非一成不变,创作应当随时代的变迁,创造性地继承下去,而不是因循守旧。一味仿古,容易导致呆滞、乏味。”林帝浣总结说,“以最大的力气走进传统文化中,挖掘里面有趣的部分,再与现代人的心理感受和审美趣味相结合,尽力让它与当代人产生情感共鸣,这是我们这一代该做的事。”

编辑: 王丹蕾
关键词: 非遗;鳌鱼;二十四节气;移动城堡;文脉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遗时尚:“活”起来才能“火”起来

”  除了“炭烧老广”,胡庆麟又创作出了一个令人记忆深刻的形象——“鳌鱼”,现在“鳌鱼”已成为广府庙会的代言吉祥物,大放异彩。”苏英敏期待,通过网络众筹,主动拥抱“互联网 ”,“西关打铜”也能探索出一条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非遗”保护、活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