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期待国有银行肃清“校园贷”乱象

2017-05-26 13:56:00来源:央广网

  2016年3月,一则《大学生欠债百万跳楼》的新闻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此后各类发生在学生群体中由贷款引发的事件也将“校园贷”这一话题推至了风口浪尖,校园不良贷款平台上的虚假宣传、高利贷陷阱等各式问题被披露无疑。

  据媒体报道,目前我国的在校大学生也已超过3700万人。2016年,我国的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已达4524亿元。另一项统计表明,2016年校园分期规模已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其中有62.26%的大学生使用过金融信贷。由此看来,“校园贷”不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市场,而是具有真实且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消费分期需求。

  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同年8月,银监会明确提出用“停、 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整改校园贷问题。今年517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率先成为进入“校园贷”的“正规军”,同期招商银行也表示“已做好重返校园的准备”。

  此次国有银行时隔八年重返校园,选择正视大学生群体的资金需求、共同拯救“校园贷”危机,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首先来说,对银行本身而言有利于拓宽自身业务板块,培育潜在消费群体,同时也是充分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维护好行业秩序。另一方面,对学生群体而言,既能满足自身的贷款需求又有国有银行的国家信用作后盾、管理规范,可以避免落入网贷、高利贷、裸贷等陷阱。通过银行和高校共同审核学生的借贷需求,还可以避免学生由于盲目借贷而产生的偿债危机和金融风险。

  然而从践行方面来说,能否彻底消灭不良“校园贷”的隐患和学生群体是否对国有银行贷款买账还需要观察。去年10月以来,“校园贷”被纳入P2P网贷专项整治重点对象,通过整治,校园网贷平台数量急剧下降,校园网贷乱象有所遏制。但与公众的期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治理“校园贷”还需要多方用力,辩证施策。政府要履行好管理职责,完善网络金融管理政策,加强对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提高贷款公司的准入门槛,严厉打击校园借贷的不法行为。另一方面,“校园贷”的市场分布主要在二三线城市,当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后,有些家庭是无力负担孩子在城市的消费的。有些学生在学习和创业上有较大的资金需求,加之当今大学生一些膨胀的消费观,都会促使他们产生贷款需求。但是当国有银行“校园贷”的一些资质审查不易通过或者贷款额度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时候,这些孩子还会不会去“另辟蹊径”呢?因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和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银行和学校方面联合加强对学生的理财教育、财商教育,让大学生形成基本的理财和风险判断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金融消费习惯。

  “校园贷”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将这把剑打磨得更好还需要政府、银行、学校和社会等多方的智慧和监管。现今的“校园贷”几乎告别了野蛮生长的时代,但如何走的健康、正确,走进大学生的心里还需一些时间,期待通过国有银行的“以良币驱逐劣币”还“象牙塔”一片安宁。(文/李楠)

编辑: 王丹蕾
关键词: 银行;校园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