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梦微电影】《最后一课》:中国老师用生命为学生和侵略者上“最后一课”

2017-03-16 22:49:00来源:中青在线

  【编者按】2016百部中国梦微电影征集活动圆满结束。《最后一课》成功入围并获得“红色记忆单元最佳影片奖”提名。本次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中国青年报社主办。千余部作品讲述了不同的中国故事。微电影导演们通过镜头展现“中国梦”,完成他们的寻梦、追梦、圆梦之旅。

  

  “一郎,以后,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抗战时期,中国年轻老师魏牧之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射向日本孩子山本一郎的子弹,用生命为学生和日本侵略者上了震撼心灵的最后一课,展现了中国百姓的善良品格和期盼和平的心愿。

  

  微电影《最后一课》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一个小山村,山村学校的老师魏牧之在一次日军扫荡后回到教室找自己的学生和书籍,却意外地遇到了日本军官的儿子山本一郎。一郎告诉魏牧之,山村学校的学生被带回了日本军队的营地,魏牧之决定跟着一郎去找自己的学生。一路上,魏老师背着走不动的一郎赶路,为他缝补衣服,还告诉他正义必胜、战争对于交战双方都会造成伤害的道理。魏牧之和一郎在夜晚又饿又累之时,还得到了村里好心大娘的热情招待。不过,当走出大娘家的一郎和魏老师发现指南针忘带回去找时,发现大娘和投靠日本人的白翻译已经被杀害。原来,留宿一郎的好心大娘正是白翻译的母亲,白翻译为了保护母亲,终于和日本军官吉田撕破脸,最终母子都死在了吉田的枪口下。

  

  目睹了这一切的一郎,明白了父亲部下吉田的险恶,在吉田提出要把山村小学的孩子送去做人体试验时,一郎进行了激烈的反抗。被惹怒的吉田把枪口对向了一郎,情急之下,魏老师一个箭步挡在了一郎身前,自己却被子弹打中,而同时,一郎的父亲也开枪打死了吉田。

  

  弥留之际,魏老师叮嘱一郎一定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这句话被一郎铭记终生,一郎晚年时回到中国,在父亲的军队曾驻扎的村子建立了一座小学,为日军曾经犯下的罪行赎罪。

  这部微电影的导演孟奇介绍,电影的故事取材于《郑州地方志》中对一段真实故事的记载:一位侵华日军的后代,为了给自己的父亲赎罪,到父亲曾经犯下罪行的地方为当地捐建了一所小学,现在这所小学还在发挥着作用。

  

  孟奇说,历史上,日军在河南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屠杀了许多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在微电影的拍摄地郑州荥阳,现在仍能找到日军杀害和掩埋老百姓的“万人坑”遗址。但是,孟奇并没有将对日军罪行的控诉作为主题,反而多次强调“日本人中也有好人”“战争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伤害”。

  

  《最后一课》演绎了战争年代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现实生活中,孟奇带领的团队,也上演着梦想与现实的抗争。

  记录这部电影拍摄过程的片子《国际歌纪录片》,也同样获得了2016百部中国梦微电影“红色记忆单元最佳影片奖”提名。片子全程记录了孟奇导演带领的团队拍摄这部微电影的过程。开拍之前,剧组为了布置拍摄场景,全员出动,除草铺路、修补窑洞,窑洞常年没有人住,修补窑洞时,土石块还差点把人砸伤。“这部剧的所有演员,都没有要报酬,有的甚至还往里面搭钱”,提起朋友和热心网友的支持,孟奇特别感动。

  

  从14岁起,孟奇就有一个演电影、拍电影的电影梦,虽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但是他一直在默默为实现梦想而努力。为了筹集拍电影的资金,他接拍婚礼视频、向网友发起众筹,孟奇说,他的格言是“有钱了,我只干一件事,拍电影;没钱,我只干一件事,挣钱拍电影!”而他对与梦想的执着追求,吸引了一群同样年轻的“90后”的追随。现在,在孟奇的公司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人,因为觉得自己“没有梦想”,所以毅然放弃了在国企月薪过万的体面工作,跟随有梦想的孟奇,一起追梦。

  孟奇说,有人劝过他到北上广等大城市发展,那里支持电影的人更多、环境更好,但是孟奇还是决定留在从小长大的郑州,拍摄这里的故事。他希望能够通过努力,证明“电影梦不只是属于北上广的奢侈品,在我熟悉的的家乡郑州,也可以实现电影梦。”

  视频链接:http://article.cyol.com/video/content/2016-12/01/content_14800885.htm

编辑: 付若愚
关键词: 最后一课;微电影;三光政策;万人坑;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