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网络媒体走转改]节俭喜庆度佳节 文明之风遍山乡(图)

2017-02-07 16:08:00来源:中国经济网

  春节期间,地处黔中的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幸福的笑容挂在大家脸上。

  “与以往相比,这两年的风气好多了。”塘约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以往春节前后,各种酒席让人应接不暇,“有时候一天要赶好几场,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近些年,安顺农村办酒名目繁多。甚至有的村民盖新房,买了宅基地要办一次,放线开工要办一次,每盖好一层房都要办一次……滥办酒席也造成了严重浪费。以往,在农村办酒一般持续三至五天,并呈现攀比态势,办一场酒席花费少则两三万元,多的达到十几万元。

  随礼的份子钱也水涨船高。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坝羊乡科羽有限公司董事长舒明勇曾向记者讲述了其亲历的“奇葩送礼记”,当地一位老人过寿,为表示尊重,舒明勇特意备了1000元礼金。到主人家后看到门口桌上摆有6个记账本。经打听才得知,原来老人的6个孩子在分别收礼金。迫于无奈,舒明勇只得再掏出200元,给每个账本上了200元礼金。据记者了解,在安顺地区,吃酒的礼金由本世纪初的50元,渐渐上涨为数百元,关系亲近者甚至要上千元。“在外打工三万三,回家吃酒荷包干”,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贷款吃酒”的情况。

  安顺市文明办主任邓勇告诉记者,“名目繁多的酒席,让团聚的喜庆变成了难以说出口的负担,滋生了不良的社会风气,群众的压力大,意见也大”。

  面对滥办酒席的风气,安顺市于2014年出台《国家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暂行规定》,对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大操大办婚丧喜庆酒席进行整治规范。市里还制定《规范民间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指导意见》,探索建立规范村(居)民办理酒席的工作机制。

  2015年4月,塘约村在修订村规民约时明确规定“村民除了婚丧嫁娶外,一律不得置办酒席”,并组建红白理事会,购置了160人的桌椅,组织7支服务队,负责全村红白事的办理,劳务费从村里的集体经济中列支。“理事会统一办酒,可以有效监管酒席规格,缩短时间,避免铺张浪费。组织服务队,一方面村民不用再请假帮忙,另一方面也为村里劳动能力不强的老人和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左文学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吴秉泽 王新伟)

  2月5日,河南省宝丰县周庄镇崔庄村秧歌队队员在表演。宝丰县举办第二十三届民间艺术大赛,来自全县13个乡镇和企业的民间艺人敲起锣鼓,扭起秧歌,欢欢喜喜闹新春。王双正摄

  “新乡贤”引领新风尚

  在安徽省宿松县,外出打工的村民、在外念书的学子回乡过春节时惊喜地发现,今年的热闹与往年大有不同:村里的大事小情各有归口,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纷纷建立起来。喜事宴请基本控制在至亲好友范围之内,杜绝了大摆宴席;评选身边好人、星级文明户,清新质朴的乡情乡味迎面而来。截至目前,全县209个村(社区)相继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倡导文明节俭、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宿松县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哺育出众多鸿儒硕彦,也孕育了深厚的“乡贤文化”。近年来,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活传统“乡贤文化”,颂传“古贤”、引进“今贤”、培育“新贤”,用其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弘扬了文明新风。

  记者了解到,宿松县成立了县级“乡贤文化研究会”、乡镇级“乡贤联谊会”(乡贤文化研究分会)、村(社区)级“乡贤参事会”,突出抓好古贤精神的挖掘和传承、今贤精神的彰显和引领、在外贤达的反哺桑梓和感恩回报等工作。同时大力开展“百姓明星送欢乐”“寻找最美宿松人”活动,让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的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乡村能人、身边好人等走上舞台,组织群众评选身边的“新乡贤”。

  宿松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长兵介绍,县里不断完善乡贤组织,县乡村分别成立了乡贤文化研究会、乡贤联谊会、乡贤参事会,挖掘整理乡贤资源,影响更多的乡贤回归故里、反哺家乡。县里还成立帮扶礼遇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乡贤信息库,成立以乡村能人为主体的美丽乡村建设村民理事会等各种群众自治组织,发挥他们干农村工作的特长,培养造就“新乡贤”。

  在乡贤人士倡议下,宿松县组织成立了安徽松梓教育基金会,吸引3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宿松籍“新乡贤”和企业家参与助学行动,募集善款600多万元,帮助270名贫困学生圆了求学梦。(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文晶)

  文化大院年味浓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名门望家兴,富贵盼安康……”正月初六,在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上河村,鹧鸪戏《双状元》正在排演。鹧鸪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唯一一个由农村村民自己保存下来的剧种。

  幕后,63岁的上河村村民彭振荣在抑扬顿挫地拉弦伴奏。老彭平日爱喝酒,一喝“高”了就和妻子打架。今年一入正月,酒友约的酒局都排到了正月初十。可就在春节前,朱台镇政府投资500万元建设的“鹧鸪戏楼”落成。这让有拉弦绝活的老彭坐不住了,他辞了酒场奔剧场,节日里排练、演出,老彭忙得不亦乐乎,“过去当地老人常说,鹧鸪戏一开唱,糊饼子贴到了门框上;豁上三天不吃饭,也要看上河的《胭脂盼》。一听鹧鸪戏的锣鼓点,就感觉这年味越来越浓了”。

  在临淄区皇城镇南卧石村,正月初一,村民就自发到村文化大院拜年,随后有的表演广场舞,有的打羽毛球、打篮球。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告诉记者:“要想年味不淡,基础文化设施必不可少。以前,村里没有活动场所,过年的时候,老百姓就只能窝在家打牌、打麻将,难免有赌博的现象;现在,村里有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村民欢欢喜喜闹新春有了新去处。”

  在村级文化设施全开放的同时,从除夕到正月初六,位于临淄区的齐都文化城博物馆春节“不打烊”,日接待游客7000多人次,“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不少临淄市民的选择。

  “春节移风易俗,一方面要去除春节的一些陋俗,为群众‘减负’;另一方面,还要千方百计丰富春节文化内容,让春节增加亲情、文化品位,让年味越来越浓。”临淄区委书记宋振波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王金虎)

  向善风貌扑面来

  “今年村里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是乡亲们购买烟花爆竹的少了。”1月30日,正月初三,回到河北唐县老家过年的大学生高棋感慨地说。

  不搞攀比、不讲排场,不放烟花爆竹,倡导文明消费,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积极参与文化和体育活动……今年春节,河北省广大农村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向善、节约、文明之风扑面而来。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得起个带头作用,今年我没买烟花爆竹,用实际行动呵护蓝天。”1月27日除夕夜,涿鹿县水磨村党支部书记赵惠军准备了鲜花、春联和剪纸来迎接新春佳节,在走访亲友时,他还不忘发动身边人一起过个清新年。

  为推动移风易俗,涿鹿县、唐县、乐亭县等多地节前发出倡议书,号召党员干部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以低碳、绿色的方式过节,很多地方还主动给辖区村民赠送春联和灯笼,为春节增添喜气。

  在高邑县开展的“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我倡导”活动中,志愿者向群众广泛发放倡议书,引导人们以敬献鲜花、植树绿化、网上祭扫等方式寄托哀思,得到了广大村民积极响应。

  春节前夕,南和县东韩村文化广场前的人越聚越多,道德“春晚”开始了!

  “兄弟姐妹互相助,团结奉献讲文明,良好村风代代承……”在一阵喜庆的音乐声中,“演员”一个个登台表演。根据辛勤工作30年不停歇的“知心大姐”芦东芹的故事改编的戏曲、根据舍命救工友落下残疾的李建生改编的小品……身边的故事、精彩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

  “每年春节,我们村都要办一场道德晚会,节目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内容全部改编自村里发生的真事。”该村党支部书记闫银志告诉记者,道德“春晚”传递了正能量,让大家找到了身边的榜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美倩)  

编辑: 龙明洁
关键词: 留守儿童;网络媒体;走转改;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