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珍惜燃放烟花爆竹减少的成果

2017-02-06 08:12:00来源:北京青年报

  毛建国

  春节假期刚刚结束,雾霾天气再次侵袭京津冀。中央气象台4日8时发布的“每日天气提示”称,华北中南部、黄淮以及陕西关中等地空气重污染扩散条件转差,冀豫鄂等多省大雾弥漫,局地能见度不足200米。此番雾霾恰逢春节过后,人们难免会将雾霾与烟花爆竹的燃放联系起来。而专家和数据都显示,这次重污染天气的出现,烟花爆竹的燃放并非主因,而是“帮凶”。

  感谢专家感谢数据,这一次还了烟花爆竹一个清白。当然,即便是“帮凶”,也丝毫大意不得。在防止空气污染上,应该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于空气治理有益,“苍蝇再小也是肉”,也值得努力去做。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让人觉得有话要说。

  年年过春节,年年有不同。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年春节有一个明显变化,那就是鞭炮声固然还有,但与往年相比,明显减少了。为了防止感觉跑偏,特意上网找数据。最终发现了北京的统计数据。据统计,截至初五晚,北京市共销售12.2万箱烟花爆竹,同比去年的17.5万箱,下降30.3%,燃放总量和持续时间比往年明显减少。来自北京市城管委的统计数字则显示,爆竹皮比去年少了135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一直以来,过年都被动地与燃放烟花爆竹联系在一起。支持者无外乎两点理由,一是图吉利,认为燃放烟花爆竹能放出一个美好新年;二是图热闹,认为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才有意思。毋庸置疑,燃放烟花爆竹是一个流传千年的民俗,的确有助于增加年味,贴近传统文化。但正如人们公认的,民俗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时至今天,已然不具备大放特放的条件。

  有心者不难发现,有关移风易俗不放和少放烟花爆竹的呼声,在春节前的舆论场上十分激越。即使最乐观者,也不敢轻言这种不放鞭炮、少放鞭炮的呼声,会得到多少的呼应。现实给了人们一个最大惊喜,想不到在没有出台红头文件全面禁放的背景下,竟然会取得这么大的效果。仅仅一个北京,烟花销售就同比去年下降三成,“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想象全国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数据。

  在移风易俗上,每一点进步都是来之不易,“其来有自”。仔细分析,原因有二。一是人们越来越接受发展的民俗,认为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每一个时代也应该有自己的民俗;二是人们越来越有环境意识,在雾霾的时代背景下,愿意为空气治理付出努力,甚至作出“牺牲”。这种公众认知的改变和进步,是值得珍惜的。自从治霾以来,如果说有成果的话,这可能是最大的成果,也是治霾的最大助力。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共舟者兴。虽然谁都希望早一天告别“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但谁也不能否认,治霾没有止境也没有捷径。我们围绕治霾,似乎已经作出了很多的表态,推出了很多办法。但就治霾面临的压力和阻力来看,目前所做的还远远不够。无论是生产方式的转变,还是生活方式的改进,都需要拿出更大决心,施出更多大招。但也应该相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信春风唤不回”,没有治不了的霾,没有恢复不了的蓝天白云。

  燃放烟花爆竹明显减少,值得大大点个赞。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众越来越不接受一个糟糕的空气环境,越来越愿意为空气治理付出努力,甚至作出“牺牲”。于治霾而言,这是助力,也是一种压力。希望有关方面珍惜燃放烟花爆竹减少的成果,公众已经付出了努力,如果还不能治好霾,那则何以面对公众。

编辑: 王文伟
关键词: 燃放烟花爆竹;帮凶;牺牲;民俗;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