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张银霞:半个世纪的执着琴书演艺生涯

2017-01-25 12:5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南京1月24日消息(记者杨守华 宿迁台王玉)年近70岁的张银霞是江苏省的苏北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50余年的表演生涯,让她沉淀了很多苏北琴书的艺术精华。从豆蔻年华到银丝花甲,从唱书苦度生活到笑唱时代华章,从草根技艺到曲艺文化正统,张银霞经历的是苏北琴书乃至中国曲艺半个多世纪的巨大变迁。

  1948年,张银霞出生在原宿迁县支口公社的岔口村,由于父亲本身就是一位琴书名家,父亲也成为她的启蒙老师。上个世纪50-60年代,国家处于极度困难时期,吃不饱、穿不暖是当时面临的普遍问题, 由于父亲身体不好,张银霞的家庭变得愈加困难。已经十四五岁的张银霞开始跟父亲学习琴书,赚钱养家。“我也是受家庭熏染,父亲干这一行,我父亲跟我姐姐演出,58年,在淮阴地区,去比赛的时候得到一等奖,我们回头来我们都深感高兴,这样的琴书,农村讲就是,草垛根唱唱的,能得到地区的一等奖,我觉得这个琴书蛮有价值的,后来家庭也比较困难,我也热爱这一行,我就决心学这一行,所以说一直学唱教到今天。”

  为了能尽快学会唱琴书,张银霞把自己关在家里三天,苦练她平身将要到集市表演的第一部琴书“九死还阳传”,三天后,张银霞出现在了家乡支口集市的琴书书场。“关在家里三天,闭门不出,我也有恒心,下那么大雪,我手都冻破了,我搁那里学,学了三四天,这个板能对一块去了,琴能敲一块去了,第四天逢我们那老家的乡集,叫支口,俺父亲说,今天我给你带上支口唱一场,我看你看到这种场合你敢不敢张口,就好像去试试我吧。第一场唱了三块八毛钱,我可记得。三块八毛钱唱过,我母亲,我弟,我父亲,都看到有希望了,孩子能唱了。”

  由于要更多的钱为父亲治病,其后张银霞带着母亲和八九岁的弟弟远走他乡,四海为家,哪里有集镇逢集,她们就出现在那里,唱琴书、筹钱,说是卖艺,实际上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逃荒要饭。期间她省吃俭用,不敢错花一分钱,不敢买衣服,甚至连表演的服装都舍不得买,她要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扛起她风雨飘摇的家。她离家的第一站来到了宿迁皂河。“在皂河唱了一场书,我在皂河唱了一场书,还唱了不少钱,唱七块多钱,七块多钱,等到唱结束了,俺那庄上还有人赶皂河,没回去,我找到人,给俺父亲带五块钱回来给俺父亲治病,在家生活,俺娘仨就带两块多钱,离开皂河,就往西边王圩子去了。”

  后来,张银霞一路西行,来到了徐州魏集。在魏集,张银霞遇到了她的贵人,一位张姓本家的长辈在这里做大队书记,正好当地老百姓也非常喜欢苏北琴书,这位本家了解张银霞的情况后,留她在当地唱书,每场书有2-3元的酬金,这一唱就是好几个月,在这里,张银霞基本上帮家庭解决了经济上的困难。“那个大队里边,正赶下雨,我搁那里一天就唱过两三场,上午一场下午一场,晚上一场,我就一天两三场,后来呢,一开始说给两块钱一晚上,后来一看俺唱多了时间长了,就给俺三块,我给那个老夏庄大队,唱时间怪长,也落点钱,落点钱,俺妈就往家送,给俺父亲看病。”

  离开魏集以后,在睢宁县城、在高作,凡是张银霞的书场,几乎场场爆满,舞台上有时候挤的都是听书的群众,她的名气也越来越响,听“张二姐”唱书去,成为当时当地群众的口头禅。到某一个地方,往往还没有演出,票已经提前被抢购一空。“唱到高作那都在大剧场,电影院里卖票的,五分钱一张票,都挤满压满的一园子人,那晚上我就唱的我略有名气了,到哪地方,一般子有同行的来,你都唱不过我,我就有名气了。”

  就是在睢宁高作,张银霞经媒人介绍遇到了同样从事民间曲艺的丈夫刘汉飞,两位当红艺人的结合,在其后40多年的时间里,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创作,让苏北琴书和苏北大鼓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让两种民间曲艺相得益彰、相映成辉,分别成为两个领域的非遗传承人。刘汉飞:“第一她的艺术,第二她的为人,她这人对人很宽厚,对谁都很宽厚,很和善,心地善良,所以从内心里也敬爱她。”

  1977年以后的6年时间,张银霞夫妇回到了沭阳老家潜心创作,为沭阳培养曲艺人才。刘汉飞:“她排行在家庭是老二,因为她姊妹两个,大姐也唱琴书,叫张金霞,她叫张银霞,由于她这个人对人比较善良,心地善良,我刚才讲她对人很宽厚,来的人不论是要饭的,不论是什么人只要见到她,她能帮助就帮助了,所以她对人,艺术上她对艺人毫不保留,只要能尽到她能尽到的责任,她都是拼命地把人往好处上领,所以大家很尊重她,都官称她二姑奶奶。”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曲艺唱片走进了很多富裕家庭。当时宿迁一个叫连登祥的企业家,找到了张银霞和刘汉飞,以每小时700元的价格请张银霞录制苏北琴书的唱片。“第一次我跟他去,录了几个小时《九死还阳传》,《九死还阳传》一录过,这个经理宣传,一个把传单发出去,周围的这些县的,经商这些贩子,全部都到宿迁,都能住两三天,等这个碟片到家,连登样连经理那一车碟片,从上海制片厂拉到宿迁,连仓库都没进就在外边,就给这些商贩都买了。”

  80年代录制唱片、90年代录制磁带、2000年后出版VCD,每一种音画记录形式,在全国的出版发行量都在2000万份以上,张银霞迎来她事业上的巅峰,她先后获得了中国牡丹文学奖、芦花奖,省五星工程奖,也被评为宿迁苏北琴书的传承人。

  随着电视、网络以及手机等移动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曲艺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这也让张银霞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呼吁一下,不管什么地方,孩子也好,娃娃大人也好,只要你热爱苏北琴书,想学这门艺术,我不吸收一点点的待遇,我还是无偿的付出,我还是衷心衷意的教你,我能把你教会,我心里面更高兴,你能登台演出,那就是我心里面了却了一样大事。”

编辑: 孙永政
关键词: 张银霞;琴书演艺;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