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央广网国内 > 国内滚动

央广网

让广播在融媒体时代更辉煌——第六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2016-11-07 12:28: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1月6日消息(记者 张佳琪)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1月5日~6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等新闻院校专家学者,会同北京、上海、广州、浙江、江苏、河南、广西、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等广电传媒机构的业界精英,汇聚一堂,研讨畅谈今天和未来的广播发展。

  在短短的一天半时间里,围绕着新的传播时代“广播媒体创新发展”议题,一百多名论文作者和与会专家们,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理论与学科建设、广播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构建,内容模式创新 、广播运营转型、广播融媒体技术的突破性发展等几个角度,展开高质量的学术研讨。此外,广播史、民族广播、少儿广播等特色的类型研究与成果展示,承载了几代人的感情和回忆,是此次盛会的特色亮点。

  5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张海涛、副会长胡占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阎晓明、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等出席开幕式,并为首届“广播媒体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征文活动获奖者颁奖。6日的闭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丁迈教授主持,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王求、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雷跃捷、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王秋、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主任孙向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难忘中国之声》工作室负责人武俊山等做主旨演讲,并由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袁军致闭幕词。

  此次广播学术研讨会设置了8个分论坛:

  《广播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分论坛、《广播新型主流媒体转型策略和运营模式》分论坛、《广播内容传播方式创新》分论坛,是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自2009年以来就设立的传统核心议题,分为上下半场进行,三个论坛在广播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学界与业界建立起畅通的对话与交流机制,论坛讨论紧凑热烈,针对听众、用户、粉丝;广播内容转型、IP;音视频直播、点播、转播;广播传播的情境化等最前沿的广播媒体热点,均有相关的争鸣和讨论;会议在关注前沿问题的基础仧,重点讨论在融媒体发展的当今媒体格局下,广播媒体在新闻舆论引导中可能开发的潜力;同时也涉及广播在青年人和社会中坚力量中,如何保有优势收听的传播策略,针对广播重塑新型主流媒体的广播理论创新与建构大会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并突破了传统广播的一些认识上的桎梏,张扬广播发展的大格局。

  此次,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也设立了三个特色论坛:分别为《融媒体背景下的广播声音制作》论坛,《民族广播传播策略》论坛和《融媒体时代的少儿广播发展》论坛。其中,“广播声音制作”分论坛,邀请到国内目前声音制作领域的各位知名专家,从他们的演讲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广播人积极根据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对广播内容制作技术进行创造性开发,广播技术手段已经突破传统广播播出概念,将视角放宽到了国际音频创作的前沿。让声音更动听,达到场景式传播、沉浸式传播等新兴媒体时代大众的新要求,体现了今天,面对着挑战和冲击,广播声音工作者们矢志不渝的媒体理想和追求。

  民族广播发挥着重要的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是广播媒体不同于其他媒体形态的优势所在。《民族广播传播策略研究》分论坛,从如何实现民族广播的有效传播、应急传播、突发传播等方面展开了多方位、全角度的分析和讨论,总结过去的经验,结合当前媒体环境的变化,探索民族广播新的传播策略。

  《融媒体时代的少儿广播发展》论坛,围绕已经拥有60年历史的《小喇叭》展开。新中国几代人都是伴随着“小喇叭,开始广播了”这个有标志性的声音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儿广播特色声音名片,成为几代人童年共同的成长记忆。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既要创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缔造国家级别的品牌声音王牌。

  《广播史学》分论坛,从上个世纪20年代的苏州评弹与广播的渊源,到国共合作时期广播发挥的重要宣传作用,既有对我国广播发展30年的宏观阐释,也有对当前广播发展新现象的涉及,同时比对国外广播发展的经验,谈论广播的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尊重广播历史发展的规律,探索今天广播高度创新和突破中的界限和边缘地带。以史为鉴,也是从历史中学习理论,并指导今天的实践。

  《中国广播》杂志以分论坛的形式完成了杂志社编委会换届,换届会由覃继红社长主持,中央电台副总编刘晓龙致辞,中央电台总编室主任潘晓闻宣布新一届编委名单,新聘任的编委们围绕将《中国广播》办成国际一流的专业期刊献言建策。

 

  第六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央广网记者 张佳琪 摄)

  广播不会消亡 需在实践中不断寻找答案

  上世纪初,广播作为新兴媒体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电视的出现,宣告了另一种新兴媒体的诞生。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媒体兴起,再次重新书写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内涵与外延。在这样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巨大变革洪流中,传统广播路在何方,成为当代广播人必须面对、必须回答的一个关键问题。

  对此,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胡占凡表示,广电产品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能够对用户人群的细分有精准的把握和识别,进而进行分析与更新,甚至适度前瞻与预测。要对自己提出如下问题:这些产品是为什么人的?提供什么样的内容与服务才是他们最渴望的?这些产品可以为他们创造什么价值?这些价值如何实现成功的传递与实现?如何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及时而准确地采集用户受众的动态信息与数据?

  胡占凡强调,未来的竞争态势,将会是内容、介质、样式、平台、渠道的全方位竞争。因为每一位用户都是一个差异很大的个体,他们有各自的社会属性,完全不同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人生轨迹、教育背景,单一的以类别划分的广电媒体产品的供给方式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胡占凡(王德成 摄)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王求引用了英国桑德兰大学传播学教授安德鲁·克里塞尔的观点:“广播不会消亡。广播这个老战士还将长久地活着!”那么,如何在媒介融合时代,让广播能够更长久地活下去,并且能够活得更加精彩,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寻找答案。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王求进行主旨演讲(央广网记者 张佳琪 摄)

  面对广播的变革,王求谈到了三点思路可以为广播的创新与发展赢得更多空间。第一,从广播的特性上看,其解放眼睛的伴随性特质尚未发挥到极致,其在伴随中提供服务的能力还有待继续提升,其在提供服务中满足情感需求的功能还有待继续挖掘。广播在社会层面上的聚合力和在社会意义上的互通性,都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第二,广播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它既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同时也是经营性文化产业。从广播产业的角度来看,还有空间可以挖掘,应该积极探索搭建创新发展的平台。第三,广播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关系。

  王求说:“广播媒体可以借助新兴媒体的形式与模式,扩大受众规模,提升自身影响力,而这些其实也都可以为广播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阳工作室的创立所采用的模式便可以为广播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阳工作室创始人海阳发表演讲 (王德成 摄)

  海阳工作室的创始人、总监,金话筒奖获得者海阳从创立、运营海阳工作室的自身实例出发,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广播节目创新融合的重点、难点,结合大量案例与数据,基于实践层面与嘉宾交流、探讨中国广播学术研究的新思路与方法论。他将海阳工作室的创新融合发展归纳为三个重要阶段,即——“品牌初创期-广播”、“品牌成熟期-广播+全媒体”、“品牌发展期-广播+anything(无限可能)”,阐述了从品牌的差异化建立,到全媒体的标准化融合,直至成为广播行业的标杆品牌的系列过程。

  面对海阳工作室在广播领域的大放异彩,海阳表示:“海阳工作室追求极致产品的过程中,有三点核心指导思想:一、极致的产品追求,二、即时的需求回应,三、敏捷的行动调整。”

  不仅是海阳工作室,所有广播节目团队打造优质产品,开拓经营市场,需要的就是这种匠人追求极致产品的心无旁骛。海阳工作室是中央台种下的一颗种子,如果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将为全国广播电台走向市场融合创新树立更加坚定的信心。

  海阳的发言获得了与会嘉宾的一致认同。发言结束后还有很多嘉宾表示“信息量太大,能不能再讲一遍”。据了解,由北京大学等相关专业机构组织的一场大规模的关于海阳工作室运营模式的研究探讨会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筹备中,有望为广播融合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与广播节目团队不同,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主任孙向彤则选择了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少儿广播节目,来谈音频内容产品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即强场景、窄人群、聚服务。

  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主任孙向彤(央广网记者 张佳琪 摄)

  孙向彤表示,广播节目通过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只要做到内容场景化、人群细分化、服务贴近化,就一定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商业模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孙向彤说:“基于‘强场景、窄人群、聚服务’的原则,上海广播已经启动“短音频”战略,简单来说,就是把目前传统节目中的精彩亮点抽取出来,进行精加工,成为3~5分钟左右的短音频,同时强调产品品牌化、内容场景化、受众细分化,并为短音频打上适合互联网传播的‘标签’、‘分类’,实现网络上的‘可搜索、可归类’,同时投放到阿基米德、微信、微博等各类网联网传播平台。我们希望在明年可以达到每天500条以上的生产能力。通过实践探索,我们认识到广播节目只有应用场景越明确、节目内容越垂直、吸引人群越细分,才能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多的价值,某种意义上说,广播已经开始走向‘窄’播,这是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广播最大的改变,而我们也相信,广播在凤凰涅盘后的重生将会更加精彩。”

  另外,与会的其他各个嘉宾代表也分别对研讨会主题进行了主旨发言。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指出: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广播的变与不变,而广播人在不变当中看到了广播应该有的春天与自信,在变化中深化着对于变化的认识,以至于更好地去改变广播。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王德成 摄)

  浙江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董传亮认为,广播是本土化、服务性、陪伴性、有温度和互动性的媒体,并对融合的路径和方法进行了总结。

  浙江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董传亮(王德成 摄)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副台长、总经理黄信强调:“无互动,不融合。”下一步,江苏广播将依托“大蓝鲸”App以及相关联的社交媒体平台,继续以强化互动为主线,探索融合转型,探索更加融合的运营模式,在创造传播价值的同时创造营销价值。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副台长、总经理黄信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雷跃捷作主旨发言 (央广网记者 张佳琪 摄)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雷跃捷谈到交通广播时强调,对内容深耕细作,用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用户需求。移动互联时代,交通广播的内容不仅仅指以节目呈现的产品,还包括线上线下的服务。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作主旨发言 (央广网记者 张佳琪 摄)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在谈及广播剧《太平洋大逃杀》的启示时强调了做好广播剧的五点要素,即故事的不可替代性;故事改编的独特视角和创新的结构;专业+非专业的演绎,记者的口述,使作品具有生活化的叙事特点;运用大数据对演员进行筛选,利用已有的市场热点和话题关注进行网络营销;跨界融合,联合相关平台推送。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王秋作主旨发言 (央广网记者 张佳琪 摄)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王秋则从广播内容生产的供给侧改革方面演讲,并总结了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提供什么样的广播直播内容,供大家伴随性消费?二是将什么样的内容分发到互联网平台上,供大家进行点播型或个性化消费?三是基于内容提供什么样的广告产品、营销服务,供广告主选择?四是提供什么样的增值服务,供用户选择?五是要实现这样的供给,我们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机制改革?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广播;融媒体;全国;学术;研讨会;落幕

说两句

相关阅读

第六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召开

第六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昨天(5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张海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阎晓明出席研讨会,并为首届“广播媒体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征文活动的获奖者颁奖。

2016-11-06 07:00:00

广播的未来天高地阔——第六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今天,第六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张海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阎晓明、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等出席研讨会,并为首届“广播媒体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征文活动的获奖者颁奖。

2016-11-05 20:20:00

2015年度中国广播新闻节目创优评析获奖作品公示公告

2015年度中国广播新闻节目创优评析活动2016年7月20、21日在江苏宜兴举行。经各会员台民主推荐(初评),委员会复评委员会、定评委员会集体评议后,确定以下列作品获奖。现将参评作品的相关材料进行公示,欢迎各委员会同仁监督、评议。

2016-09-22 14:39: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