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央广网国内 > 国内滚动

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2015-03-13 14:10:00 来源:中国网

   从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到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两会”再次传出了中国政府建立“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治国理政的新战略布局。

  作者:纪明葵

  从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到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两会”再次传出了中国政府建立“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治国理政的新战略布局。

  合作共赢是新型国际关系之根

  本次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强调了建立“新型国际关系”。2013年3月,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和普京会晤时,强调要“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今年2月王毅外长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公开辩论会上发言时表示,中国呼吁世界各国将冷战思维“扔进历史垃圾堆”,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构建国际关系。

  “新型国际关系”对中国外交的顺序也做了一定的调整。我国将会按照“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多边外交”的逻辑顺序发展,今后中美、中俄、中欧、中日、中印等国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加强。周边国家外交将更加注重打造“命运共同体。贯彻“亲、诚、惠、容”特色周边外交。在此思想的指导下,2015年的中国周边外交会在金融合作、道路联通、政治协调等方面向“命运共同体”迈进。欢迎“搭便车”,让周边国家更好地与中国一同发展。

  “新型国际关系”的提出与中俄合作有关,它与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类似,但范围更大,带有明的“中俄烙印”,最近中俄关系突飞猛进的发展,预示中俄的国际合作会更加密切。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办好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相关活动”是中国今年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纪念这些历史事件是打破旧的国际关系体和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时间节点,在这样关键性时间节点上,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人类和平发展创新历史价值。纪念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以史为鉴,开辟未来,使中国成为维护和平的强大力量。我们还将以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积极参与联合国发展峰会和国际气候变化合作,推动制定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2015后发展议程和新的应对气候变化安排,发挥中国的建设性作用。

  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是我国对当前国际秩序的基本看法。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与“四个全面”展现了我国政府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新型国际关系”的特点是“合作共赢”,这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创新。2015年的外交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髓,将继续保持 “进取势头”。关键是“一个重点、两条主线”。“一个重点”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两条主线”是和平与发展。

  “一带一路”构建亲诚惠容平台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首要任务。我国本着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富邻、睦邻的政策,希望建设一个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一带一路”共同利益平台,这是中国综合安全观以及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尊重各方“舒适度”,着眼点是合作,是共赢,而非对抗或结盟。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平台打造亲、诚、惠、容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美国杂志发表题为“中国决定了西伯利亚的命运”的文章称: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对中国表现出无与伦比的热情,俄罗斯边民视中国为“机会之地”。

  印度内阁部长马尼.尚卡尔.艾亚尔称:中国给该国西南部地区和西藏带来的发展“非常惊人”。去过西藏的印度游客都对拉萨的现代化水平、西藏的公路建设以及与中国铁路主干线相连的高海拔铁路赞叹不已。印度东北部梅加拉亚邦一名议员说,中国使自身影响力越过边界,靠的不是基础设施或军事力量,而是潮水般涌入的非常具有竞争力的消费品。他说,廉价的中国商品到处都有,如从中国进口的手机配件的价格只有印度同类产品的1/10。莫迪的“中印世界最长高铁合作计划”,是顺应民心,加快印度铁路现代化建设、加强中印与“金砖国家”关系的合作之举。

  “一带一路”计划,不是冷战思维者所说的中国马歇尔计划,它比马歇尔计划要古老得多,又年轻得多,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古老是因为“一带一路”传承着2000多年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精神。说年轻,是因为“一带一路”诞生于全球化时代,它是开放合作的产物,而不是地缘政治的工具,更不能用冷战思维去看待。

  “一带一路”计划将带动中国与众多国家建立自贸区,不仅中韩、中澳、中国东盟自贸区,也连接着中国和中东、以色列、阿拉伯国家自贸区,而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正在加快。

  今年上海自贸区将从28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覆盖了浦东主要功能区。重点为 “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金融服务和融资合作保障。

  新型国际关系是命运共同体

  “新型国际关系”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潮流。冷战结束“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要求应运而生。

  中国主动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意在解惑释疑,破除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旧思维,充分发挥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作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新兴国家迅速崛起,由新兴经济体演化成一种强大的政治、经济的综合力量,多极化日渐呈现,多极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急需建立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和政治秩序。而这种新的政治秩序必然要打破传统霸权的阻滞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增强了各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度,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经济关系。但是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命运共同体”将是一个远大的目标,是一个逐渐使合作成为主流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国既合作又竞争,必须顺应发展规律,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同舟共济、相互支持,转变经济结构,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才能实现命运共体。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的传统思维方式,信息的时效性正在突破传统的信息传输模拟,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科学技术大爆炸的时代,几乎没有人可以垄断信息的控制和拓展,相反信息技术却把人类的生活空间缩小了,互联互通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模式;技术传导、资源配置模式。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科学技术已经不在被少数国家所垄断,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人类必须打开国门接纳更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模式,在资源的分配上必须互通有无,平等交换才能和平发展、共同发展。

  世界各民族文化传承、宗教信仰、经济发展、资源配置、政治体制不同,给建立命运共同体带来了诸多差异,要建立命运共同体必须排除 “文明冲突”的影响,更不能企图运用一种所谓的“优秀文明”消灭所谓的“落后文明”。世界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各种文明都有其生存的土壤和存在的必然价值,必须相互学习借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才能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任何一个民族都其长期历史形成的价值观,必须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人类必须顺应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潮流,世界上没有任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尊重文化多样性,社会制度和权利,不同价值观,是发展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要在“合作共赢”理念上求吻合,才能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

  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经济新秩序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应以渐进式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参与权和规则共同制定权来实现。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摩擦纠纷是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只能通过相互协商、理解,破除贸易保护主义才能实现共赢。人类对生存环境的保护已经不在是哪一个国可能单独解决的问题,只能通过共同合作治理的方式来实现,这也同样要求我们必须确立新型国际关系和命运共同体。

编辑:杨伟康

关键词:国际关系;合作共赢;综合安全观;新型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理论

说两句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