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远山的回响》第十篇《异乡人逐梦记》真实记录了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发改局公务员余涛到火地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四年多的扶贫经历。脱贫致富不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动员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是每一位参与扶贫的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最难忘的一段人生履历。

  余涛从县城刚来到大山深处,确定了“一定要想办法让他们尽快脱离贫困”的目标。他在山沟里扎下了根。修路、搭桥、盖房子,在山间种起核桃、烤烟、黄花菜……89户贫困户有84户已经脱贫,火地沟村摘掉了“贫困帽”,还有5户年底即将脱贫。这是余涛4年多的扶贫“成绩单”。

  驻村当晚“床底一条蛇陪他度过驻村的第一晚”,这是许多扶贫干部在贫困地区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余涛有一个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火地沟村的现状与每一户人家的困难”。挨家挨户调研,是扶贫干部必下的硬功夫;扛着锄头,“在倾斜45度的陡坡上,与老农顶着烈日种起烤烟”,是检验扶贫干部是否“扶真贫、真扶贫”,与贫困群众“打成一片”的情感态度;及至“他把时间和精力留给了火地沟村,却把缺位与愧疚留给家庭”同样也是每一位扶贫干部难以逾越的“心灵之坎”,是扶贫干部“舍小家、顾大家”的现实矛盾再现。

  “修了一条16.8公里、贯穿全村的环山公路”、引进资金建成了“一百多平米的大棚,作为食用菌种植的试验基地”、“山上的2500亩核桃林、300亩烤烟、100亩黄花菜和100亩李子,共同组成火地沟村的主产业”是余涛和扶贫工作队有的放矢、精准扶贫的针对性举措,是解决好“怎么扶”,如何将脱贫帮扶的“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方式转变之举,是“开方子”与拔掉“穷根子”的极为关键之举。

  余涛的遗憾“希望把互联网引进村,让菌菇等土特产搭上电商快车,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壮大火地沟村集体经济,让更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村发展。到那时,老人不仅有人照顾,火地沟也能持续焕发生机”。不应该算什么遗憾。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最后一公里”都打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战也必将凯旋。

  多少年后,当脱贫攻坚成为萦绕在稳定实现致富群众耳畔的“一首歌”时,这该是怎样一个“待到山花烂漫时”的美好回忆?这是一首全国人民都耳熟能详的“歌”,是一首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战胜贫困、迎来新希望之歌,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的奋进之歌!(央广评论员 郭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