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业是高频词,从“六稳”到“六保”排在第一位的都是就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出现了一种“共享用工”的新模式,即线下企业短期出借员工、线上企业支付人力成本。这不仅解决了部分企业复工复产的燃眉之急,也为稳就业、保用工提供了新路径,是对用工需求和人力资源的灵活匹配,更是各地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流动的创新探索。

  2019年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各地提出了“改革发力、服务助力,搭建横向流动桥梁、纵向发展阶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构建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格局”的总体要求。而做到这一点,则需要从筑牢流动基础、畅通有序流动渠道、拓展流动空间、健全兜底保障机制等多个层面共同发力。

  畅通流动渠道是形成社会性流动机会平等的基石。解决薪酬福利、工作条件、公共服务配套、职业发展通道等影响劳动力和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因素。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流动均衡。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创造更加高质量流动机会的基础。要不断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强化社会性流动保障。如改革人才引进制度,牵引区域合理流动;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流动便民化;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促进公平流动;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消除流动障碍;扩大住房保障供给,满足流动需求;推进用人制度改革,促进人才流动。

  强化兜底保障是防止流动弱化的底线和重要发力点。要推进精准扶贫,促进贫困群体向上流动。推进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保障起点公平。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实施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畅通贫困地区学生纵向流动渠道,推进公平就业保障困难人员发展机会。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可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强化社会救助和保障机制,提高困难群众流动能力。

  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畅通有序流动环境的需求,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强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形成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进一步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释放和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让每一个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出彩人生的机会,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进程,更好地为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蓄力。(央广评论员 郭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