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虽然我国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仍在显现,远未消除。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关键的冲刺阶段,一定要在做好“减贫”工作的基础上,做好已脱贫人口的巩固和提升,稳住农民工就业的“底盘”,严防农民工群体因“疫”而失业返贫。

  农民工群体的生存模式多为“迁徙式”,即从乡村流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9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为1.7亿人,跨省流动农民工约7500万。而疫情直接打破了这种流动,也就直接阻断了他们的收入来源。且农民工群体就业方向多为服务、餐饮、建筑、加工制造等行业,虽然各地复产复工已在加速推进之中,但国内消费水平和能力仍未达到疫情发生之前。再加上国外疫情的不断蔓延,国际市场紧缩而导致国际订单缩减,就业机会减少。另外,返岗复工路上的梗阻、无固定收入来源、贷款及日常开销带来的经济负担等问题不断涌现,让很多已经脱贫的农民工家庭再次出现“返贫”的风险。

  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农民工群体的稳岗、稳收意义重大,需要精准发力,精准施策。首先,要做好农民工返岗服务保障工作,破除返岗复工路上的梗阻,跨省协作建立健康信息互认机制,通过“点对点”“一站式”式运输,畅通农民工返岗之路,推动农民工有序返城返岗复工。其次,加大复工复产政策落实力度,加强对困难行业和中小微企业扶持,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和投资项目建设等国内需求,强化重点企业用工调度,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并达产扩产,提高企业用工需求,帮助企业和农民工群体实现就业对接。第三,要做好农民工群体就近就地就业创业的引导帮扶和技能培训工作,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能力。通过乡村振兴和城镇一体化建设,上马一批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加速恢复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生、文化体验、订单农业,拓展更大就业空间,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另外,还要不断提高兜底保障水平,对收入不稳定的农民工群体实施跟踪和动态监测,精准识别,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及时纳入帮扶范围。通过发放临时补贴、一次性生活补助等方式,切实做好低收入农民工群体的生活保障工作。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在脱贫攻坚面临最终大考的关键时刻,面对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决不能松劲懈怠。建立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健全监测和帮扶机制,坚持开发式帮扶与保障性措施相结合,牢牢守住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减轻疫情对农民工家庭就业增收的影响,切实避免农民工家庭因“疫”返贫,高质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央广评论员 郭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