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涌现出不少美丽乡村、生态乡村、和谐乡村、富裕乡村,特别是在笔者长期工作的浙江地区,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农村生活。但不得不说,有些地方搞乡村振兴,路走的还是有点偏,“拍脑袋”、跟风的情况依然存在。从表面上看,村里的路是宽了,庭院美了,农家乐、民宿也都搞起来了。但新鲜劲儿一过,又没了人气,没了精气神,年轻人来了又走。说白了,这样的村庄就是缺少内涵。究其原因,是丢了文化这个“魂”。

  有一句话说的好,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既要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这个“魂”就是文化,农民的精神风貌就是要靠文化来熏陶。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我国很多村庄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保持完整。有些村庄不是没有文化传承,只是没有发掘,或者发掘的还不够、不到位。文化从哪里来?自然要追根溯源。一个乡村的文化可能是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风俗、文学艺术等等,具体来说,可以是一道美食、一种技艺、一句乡规,一套家法,可以是家家户户摇橹捕鱼,可以是男男女女对唱山歌。总之,一个村庄总会有一种东西是大家的共同记忆和精神栖息地。

  宁波有个地方叫慈城,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慈城在宁波,甚至在浙江省都以“慈孝”著称,慈孝文化沿袭千年。当地政府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通过每年举办“慈孝文化节”,让当地的慈孝文化深入人心。有了文化的加持,这个地方就有了独特的气质,人们就愿意留下,有了人气,何愁不兴呢?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村庄都有这样的条件。但是,一个村庄只要认清了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就会在这方面努力。

  宁波市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就是这样一个村庄。今年春天,宁海县正式推出了“艺术家驻村”活动,向全球发布艺术家“招募令”,以补贴经费、筹建工作室等方式促成一批国内外艺术家与宁海的村庄结对共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的团队被安排到了葛家村。丛志强带领他的团队,以设计项目为载体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于是,村民自己动手制作、设计了一件件“艺术品”,一辆旧摩托车,一台老式踏板缝纫机,一堆破布条拼接的画都能成为村里独特的风景。崭新的“文化”同样让葛家村成了网红村,游客慕名而来,年轻人纷纷回家,继而催生了小酒馆、咖啡屋,一片欣欣向荣。

  我们常说乡村空心化、老龄化,表层上看乡村失去了人气与产业,但究其根源,乡村逝去了文化自信以及慢慢变质的乡村城镇化,这导致了青年人向城镇流动,产业不愿进入。这样看来,乡村文化不管是传承发扬,还是重整、重塑,它都是乡亲们的根,是大家愿意共同守护的“魂”。有了这个“魂”,乡村的产业发展就有了精神动力,村民的精神面貌不一样了,钱袋子鼓了,自然会想着继续把文化传承发扬好。这才是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一个国家文化强盛,则国民就会有强大的爱国情怀;一个村子文化强盛,则村民就会有强烈的归属感。这种情感促使人们心甘情愿为自己的家乡奉献力量。乡村振兴,文化这个“魂”不能丢。(央广网评论员 杜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