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广时评】文化艺术“VS”文明举止

2019-07-11 08:54:00来源:央广网

  在文化消费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的今天,美术馆、大剧院等高雅文化活动场所逐渐出现在许多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其间感受艺术文化的魅力。繁荣的文化景象是社会文明的符号之一。然而,面对许多文化产品,我们能否文明以待?答案却是否定的。

  时至今日,在剧院中随意拍照、接打电话,在展览过程中,损坏、污染展品的事件时有发生。高端的文化场所不难建造,人心里的文明栅栏却不是朝夕之间就能构筑起来的。文明观演观展,是尊重创作者、尊重艺术,更是尊重自己。当文化艺术“VS”文明举止,没有赢家,只有相互成就。

  今年五月,佳士得春拍“中国近现代书画”任伯年花鸟四屏的第一幅《澹黄杨柳带栖鸦》被一儿童撕毁。数百万的艺术佳品就此毁于一旦。一个熊孩子恶作剧的后面折射的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对文化肆意蹂躏的悲剧。至于中国美院毕业生展品被偷的事件更是年年发生,司空见惯。

  赏析文化,陶冶身心,本该是一件令人心旷神怡、精神欢愉的事情,却因为一些不文明的现象而令人扼腕,让文化蒙尘。为此,剧院不得不采取激光笔提醒观众,展馆给展品周围树起围栏,并处处写上“请勿触摸”“请勿拍照”等“警告语”,这些刺目却又无奈的防范措施让有近距离观展的人无法如愿,给文明观赏的人有一种“被防范”的不佳体验,艺术作品尴尬于“收”“放”之间。

  事实上,在很多人眼中,剧场仍是充满神秘感的地方,尤其是在社交网络盛行的背景下,许多人见到美好的东西总按捺不住分享的欲望,以致于手机摄影在剧场内屡禁不止。很多人并不考虑闪光灯或照相机的“咔嚓”声,亦或是手机铃声都会影响表演者的情绪和注意力,接打电话或对作品指指点点也会干扰其他观众。对于有版权的作品,随意传播到社交网络上的照片或视频,甚至涉嫌侵权。

  笔者曾到过日本很多美术馆,十分惊讶地发现那里因为少了翻书的声音,竟然比图书馆还要安静,只是静静地欣赏,没有人会说话,哪怕小声私语都听不到。当地友人说,日本的美术馆不是要求不喧哗,而是尽可能无声观展。对于国人来说,可能日本的例子显得有些苛刻。但是,这种苛刻却是我们应有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公共场域的的文明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成熟,最好的素养无外乎是不给他人添麻烦。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通过文化活动提升公民艺术素养,让文明浸润公民心间,远比大街小巷贴满标语更深刻、更长远。但是,这种提升也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是一个潜移默化,相互感召的漫长过程。对于公共文明,作家梁晓声曾有过这样的定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因此,当文化艺术“VS”文明举止,我们每个爱好文化,渴望文明的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忠实的践行者,而非指指点点的看客!(央广网评论员许新霞 见习生王新宇)

编辑: 郑皓月

【央广时评】文化艺术“VS”文明举止

在文化消费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的今天,美术馆、大剧院等高雅文化活动场所逐渐出现在许多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其间感受艺术文化的魅力。繁荣的文化景象是社会文明的符号之一。然而,面对许多文化产品,我们能否文明以待?答案却是否定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