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评论:让年味更浓烘焙家国情怀

2017-02-02 10:58:00来源:央广网

  又到过大年,国人乐融融。万家团圆的幸福和浓浓的亲情,奔涌着以家为核心的情感热流,触摸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既是民情乡风的内核,也是时代的文化精神,这就是直抵人心的中国人的年味。世事起伏,时代变迁,但不变的永远是价值核心,必须留住春节的年味,文化的根,记忆的乡愁,让年味更浓更文化成为国人共同的呼唤。

  春节是精神充电器,亲情压舱石。随着国人活动半径增大,远离故土父母已成为常态。但老家故乡永远是心结,回家过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更是传统和文化的根。“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成了国人执着的习惯和最温暖的时刻,停下奔忙的脚步,在团圆中回望奋斗的艰辛,品味收获的喜悦。春节是互动最紧密的时段,家人进行着情感的凝聚、梦想的交汇,让每一个人都收获温暖和激励。积聚了一年的情感和期待释放,浓浓的乡愁得以安放,家庭亲情的纽带维系得更加紧密。

  春节还是家风传承的最好时段,是烘焙家国情怀的最佳时节。每到春节都能唤起了全国人的情愫,每一个小家的团聚映射着国家的起伏,承载了更加深沉、宏大的家国情怀。如此强大的磁场将人们牢牢地凝聚在“团聚”之中,亲情、友情、乡情、国情交织在一起共鸣,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价值。借助春节亲人走动交流,事亲尽孝,对子孙进行孝亲培育实训,家风得以强化和传承。

  但是让笔者担忧的是,浓烈的年味已经受到时代变化和现代传播和数字技术的冲击,悠深的乡愁正在成为遥远的记忆。我们追念小时候过年,从腊八到小年,除夕、大年初一,随后每一天都会有一个主题,看社火,听秦腔,直到正月十五六闹元宵,前后一个月的年味。理头去澡堂洗澡,欢乐地买炮竹,写贴春联,家家杀猪宰鸡,炸油饼果子,除夕一家人包饺子,小辈给长辈磕头发压岁钱,年夜守岁,初一全族人聚礼团拜…现在再也没这么好的滋味了。

  中国人翘首企盼着过年,是因为企盼的是更多、更深的东西,是一种最原始的回家过年的冲动。千里奔波为的是全家团聚,陪父母守岁,观万家烟火,总结盘点这一年,憧憬谋划新一年。这是年味的本真,也是心中的那些乡愁和难以割舍的惦念。年味道是温暖心扉的,深入骨髓的,令人沉醉的,是弥久生香的。这种味道是人生难以忘怀的记忆,这味道里有暮色向晚那缕缕炊烟升腾,有沉醉浓浓的乡情,有母亲的饭菜香,有热乎乎的炕头…都是暖暖涌上心头的东西。

  年味浓烈的春节是吸引无论贫富地位人从四面八方赶着回家欢聚的能量所在,如果年味变淡了,让国人魂牵梦萦的春节就会失却巨大的引力和能量,这一点是肯定的。没有年味和传统文化的春节,就失去内核和引力。

  当下中国人的物质时代已经完成,从物质中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而精神时代尚到来,许多人缺少精神层面的充实感。尽管过年不用囤年货了,年夜饭一年比一年丰盛,但找不回曾经的味道。一些离乡的游子对过年不再那么期盼了,因为年味变得愈来愈清汤寡淡了。

  几千年传统文化传承,为留下了共同记忆的春节年味儿如果离我们渐去渐远,国人丢失有将是最宝贵的,这些看似琐碎的春节传统是最暖心的!每个感受过春节年味儿的中国人,都会铭记着那份温暖!别小看年夜饭的意义,不要再忽视那些讲究和程序,感恩与尊重从中而来,文化传统从中而来。孩子们过年尊从习俗和参与,就会明白什么叫“过年”。

  保卫年味就是保卫春节,就是保卫传统文化和习俗。当然春节也应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时代内涵。火爆地抢红包就为春节添了彩,已成为春节的一道靓丽风景。让我们万家团圆的佳节在新的时代进程中坚守发酵年味,让年味更浓更文化,让暖暖的家国情怀永远延续,让传统文化更加自信地弘扬。(央广评论员:廉军)

编辑: 邵柳
关键词: 年味;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