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拉萨5月23日消息 2021年5月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日子。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从此,西藏人民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祖国大家庭里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
  70年沧桑巨变、波澜壮阔,70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70年繁荣发展、幸福美丽。
 
鸟瞰大美新西藏
  西藏地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是中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央政府为西藏制定了许多特殊优惠政策,涉及财税金融、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保护、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极大改善了西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1994年至202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分9批共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建设项目6330个,总投资527亿元,并选派9682名优秀干部援藏。70年来,中央政府累计投入1.63万亿元治藏稳藏兴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51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902.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321.5倍。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根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全区常住人口364.81万人,与2010年的300.22万人相比,增加64.59 万人,增长21.52%,十年年均增长率为1.97%。
  全区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目前已脱贫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脱贫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事实说明,民主改革使西藏社会制度一步跨千年,脱贫攻坚让西藏人民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恰逢“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新时代新征程,西藏正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到2035年,西藏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鸟瞰西藏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那拉高速”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70年来,西藏公路从无到有,通车里程达到11.88万公里,高速及一级公路通车里程超过700公里。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15年来,进出藏旅客达到2925万人次,货物运输量达到8220万吨。2014年拉日铁路建成通车,2021年拉林铁路也即将建成通车,现在川藏铁路正在建设之中。70年来,昌都邦达、林芝米林、日喀则和平、阿里昆莎等支线机场建成,国际国内航线达到140条,通航城市66个。70年来,青藏、川藏、藏中、阿里,四条“电力天路”相继建成,西藏主电网覆盖到74个县(区),一条条高原天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今年6月底,西藏第一条通往藏北草原的高速公路“那拉”高速公路将建成通车,它全线长294.86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总投资307.55亿元,是G6京藏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藏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骨架通道、提高青藏公路通行能力的国家重点工程。通车后,从拉萨到那曲只需要3个小时。
 
羌塘藏羚羊调查正在进行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西藏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家高度重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制度创新、筑牢科技文化支撑、加大生态建设投入,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西藏通过大力发展高原生态旅游让百姓分享生态保护红利,用“绿色围城”“沿江造林”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打造“地球第三极”区域公共品牌等创新举措,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十四五”期间,西藏将着力加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推动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
  西藏现有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9个国家森林公园、22个国家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地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8.75%。2020年西藏森林覆盖率达到12.31%,天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高到47%,湿地面积达到652.9万公顷。加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黑颈鹤8000多只,藏羚羊约30万只。
  2021年5月,来自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与西藏林业和草原局的藏羚羊研究团队再次深入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和监测。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晓民表示:“我们这一次针对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扎、双湖、尼玛等县新的藏羚羊产仔地,布设了200余台远红外自动相机,还有远程的球形摄像机,对这些新的产仔地,我们要进行一个系统全面的调查和监测。希望通过这一次的科考,能对这个区域的藏羚羊以及伴生物种进行一个系统的调查和监测。西藏羌塘的藏羚羊种群已经达到了稳定的持续的恢复性的增长,并且藏羚羊栖息地的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森布日的新生命
  2019年12月,那曲市双湖县、安多县的4058名群众,告别平均海拔5000米的藏北草原,跨越千里,南迁到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新家园——海拔3560米的山南市森布日高海拔生态搬迁安置点。
  2021年4月2日,一个新生命降生在森布日,她的名字叫斯曲塔措。
  西藏那曲市双湖县雅曲乡一村村民索层说:“(山南市贡嘎县人民医院)当时医生说没问题,生了个很健康的宝宝。我就特别地安心。医院条件很好,离家又近。”
  小塔措的降生带给母亲索层带来无尽的爱和温暖,因为之前因为老家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索层曾经失去过孩子。
  脱贫攻坚以来,为了改变极高海拔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西藏实施了极高海拔生态搬迁项目,那曲市尼玛、双湖、安多3个县、5个乡、1219户5160人搬迁到拉萨、山南等地,实现就医就学就业,开启新生活。
  2016年以来,西藏加大了以扶贫脱贫为目标的易地搬迁力度,截至2020年,在海拔较低、适宜生产生活的地区建成了964个易地扶贫搬迁区(点),26.6万人自愿搬迁。
 
老有所养 阿里地区特困老人集中供养
  在西藏西部,记者走进位于狮泉河的阿里地区老人护理院,体验老人们在集中供养中心享受到的免费入住、免费体检、免费理疗等服务。2015年,国家和自治区投资3750万元在狮泉河建起了阿里地区老人护理院,目前有72名老人生活在这里,老人平均年龄60岁,最大92岁。为了让老人享受到温馨服务,老人护理院完善了功能配置,配套了按摩理疗室、爱心超市、缝纫间、食堂、洗衣房以及生态休闲区等多种设施,安排专人提供服务。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人均寿命由1951年的35.5岁增加到2019年的71.1岁。这离不开国家对西藏特困人员实施免费兜底、集中供养的救助措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象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养尽养。截至目前,国家累积投入资金近30亿元,建立起了覆盖全区74个县的80个特困老人集中供养中心,1.3万名特困老人中有7043名有意愿的特困老人实现了集中供养,实现有意愿供养率达到100%。
 
罗布林卡古建筑保护项目
  西藏是全国文物大区,文物资源丰富、底蕴深厚、风格独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目前,西藏已调查登记的各类文物点4277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0处、自治区级603处、县区级1314处。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了西藏文物保护力度,“十三五”期间,国家投入21.8亿元,用于213个西藏文物保护项目,数量创下历史新高、保护类型多、覆盖面更广。这其中就包括正在进行的投资3868万元的罗布林卡古建筑保护项目,包括金顶鎏金和屋面维修工程等。
  监制:曾晓东 陈琴
  记者:陈琴 汪成健 罗布次仁 德庆白珍 
  摄像:普布次仁 李朕 多吉 扎旺
  航拍:李彭林 益西 强久 拉次 
  剪辑: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