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同心11月30日消息(记者郭长江 许新霞)秋末冬初的西北风,吹来阵阵寒意。已到了庄稼颗粒归仓“老婆孩子热炕头”“猫冬”节。

  10月中旬的一天,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村集体牛场大院里,挤满了四八村的父老乡亲

  一束光里的希望(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喇叭响了。含糊不清的音箱里,播放的旱天岭最暖心的声音:村集体经济分红,人人有份。别说在旱天岭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即便在同心县,也史无前例。县领导四套班子都来参会了,副县长马俊文说:分红不仅仅是分点钱的事情,它具有开创性和示范引领的作用。

  人均300元,钱数不多,大家的心里分外热乎。身高近一米八的马英贵一家5口人,拿到1500元分红现金,眼圈有些发红。他告诉记者,他感动不是因为得到了这些分红。而是因为他们村10年前就像一个“黑窑窑”,在全县算是最贫穷的一个村,看不到希望。今天,村里人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这让他看到了光,看到了村子发展的希望。村党支部书记丁建华就是带着大家伙儿走向光明的那个人。

  马英贵说的丁支书旱天岭村党支部书记丁建华

  村支书丁建华(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59岁的他,中等身材,黑瘦的脸庞,走路自带风,说起话来掷地有声。2008年选村支书以来12年间,硬是靠着带领村民们养牛脱了贫,提起养牛的事情来,样样精通,是远近闻名的“牛司令”

  旱天岭同心县“十一五”生态移民村全村1019户、3351口人来自全县8个乡镇117个残障家庭,集弱、集贫于一体。和它的村名一样,常年干旱少雨,靠天吃饭。2014年前,贫困发生率45.5%,是全县“挂了号”的贫困村。

  旱天岭村地貌(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丁建华回忆起刚接手村支部书记时的情景,还依然皱紧了眉头。“旱天岭那个时候,条件差,基础底子薄弱,这么一棵小树见不着。别人说,‘哎,旱天岭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人怎么生存呢?’”

  在这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当村支书,倔强的丁建华开始和贫困较起了劲儿。他曾自己试验养羊、养鸡、养兔,结果都失败了,最终决定带领乡亲们养牛。养牛,是丁建华带领村两委班子为乡亲们蹚出的致富路。投资大,效益高,风险也不小。“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说的就是这个理儿。不过,丁建华是个认准条好道儿,就要一门心思走下去的人。为减少群众顾虑,他自己带头养,自学钻研兽医技术,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土”专家、“牛保姆”。为了推行村里的集约化养牛,减少贫困群众养牛风险干脆将自己当村支书之前承包工程时积攒下的200多万元家底都拿出来,建养牛场,供乡亲们免费使用。那阵子,只要有群众想养牛,他给担保贷款

  

 

村第一代养牛棚(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天,已经黑透了。微弱的灯光下,瘦小的马国才还在牛场里添料、加水头上矿灯的灯柱一闪一闪,不时从几十头牛身上滑过。他指着几十头牛告诉记者,这些牛都是他养的,现在存栏的基础母牛30头。育肥的肉牛中秋之前价格好,已经出完栏卖钱了。30头肉牛总共卖了44万块钱。行情太好了,纯利润挣个20万。现在还养的基础母羊。家产算起来也一二百万的。”说到这里,马国才忍不住笑出了声。

   村第二代牛舍(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4年前的马国才,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最风光时,曾100多只羊,一不小心没把好防疫羊只了个精光,还欠下了20多万元外债一度对生活失去了勇气

   

牛贩子在与农民用传统方法交易(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在这个期间,我碰到了我的贵人他是我们村支部书记丁建华。他说你养不养牛?我说我拿啥养呢?他跟贩牛的牛经纪熟,把他的牛给我赊回来,赊回来以后我养到出栏,我给他给钱。第一批牛他给我赊了17头,没付钱,就是他担保的。

  17头牛,像一缕光照进了马国才的心里养了3个月,就挣了3万块钱这让他的心里重新燃起了致富的希望……

  备足的牛饲料(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

  如今的马国才起早贪黑侍弄他的牛遇到题,丁建华总会上门手把手地指导,渐渐地,连他也村里的“牛把式”2019年,马国才主动申请退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行列。他说,自己已经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没有必要再要国家的钱,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名额和国家的钱留给更需要的人。

   

采访村民马国才(央广网记者 郭长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