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11月20日消息(记者郑澍 李欣)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自11月17日在广州拉开帷幕以来,共有来自国内外117个国家和地区、4186所学校的147万个项目、631万人报名参赛。大赛举办6年来,累计有1578万名大学生、377万个大学生团队参赛,大赛已成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成为世界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全球盛会。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卡内基美隆大学、康奈尔大学、伦敦国王大学、帝国理工大学、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在本届大赛的参赛名单中,世界名校比比皆是。据悉,世界前100强的大学中有一半以上报名参赛,大赛的质量与含金量再创历史新高。

  参赛青年表现出对未来和世界的普遍关注,剑桥大学“RoboX”项目就开发出一款革命性的机器人操作系统“RoboX Operating System”,有效解决了当前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使得机器人更加智能,可以让机器人更加自如的应对各种未知情况。

  就在开幕当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作了《推动湾区高教发展 打造全球创新高地》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全球四大湾区的共同特点是“湾区之大”与“大学之大”紧密互动。要把握世界未来高等教育发展大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深刻把握多样化、学习化、个性化、现代化等发展趋势。

  吴岩:高质量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就业、高质量供给、高质量教育,每一件事情跟高等教育都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说,怎么才能以变求变,怎么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唯有创新高等教育开新局,创新是它的内核,是它的根本动力。

  致力于自主研发法拉第磁光材料的刘海鹏,是福州大学材料化学专业的博士生,即将毕业的他所率领的团队,在本届大赛中获得创意组金奖。他告诉记者,参加比赛的过程让他强烈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学以致用”。

  刘海鹏:这场大赛对于我们就是说有学以致用的感觉,因为我们都是在实验室里做这种基础科研,但是,作为一个产品怎么推到商业化,怎么推到产业化的进程中,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受益良多的。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微生物组学研究中心主任戴磊以“全球35位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榜单入学者的身份,参加了本次大赛分论坛,他告诉记者,来自各所高校的参赛团队,都带着清晰的问题意识,涌现出敢闯的拼搏精神。

  戴磊:我觉得对于学生来讲是很难得的一个锻炼,也接触到了很多不同领域的一些朋友,首先参赛的经历很有意思,我现在又在看到今年在互联网加这样比赛上,我也看到很多年轻的学生,我觉得他们也很有朝气,而且现在可能不光是之前说的科研的这种,而是有创新创业的成分在里面。

  11月18日晚,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冠军争夺赛落幕。

  针对智能物联网要解决数据从采集、计算再到传输的问题。亚军项目团队从应用算法的需求出发,使芯片和算法进行协同优化。研发首款超低功耗工业物联网AI芯片,实现人工智能、AI芯片、物联网技术的融合,解决工业上数据少、迁移难的问题,具有灵敏、安全、便捷的特点。亚军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博士、湃方科技公司CEO武通达说,“围绕着人工智能芯片,尤其是物联网这种智能芯片打造一个智能物联网的平台,未来也有机会用在更多的场景。 ”他告诉记者,工业是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希望围绕工业设备智能监测垂直赛道踏实做好,让这个行业从原来的传统采集方式变成真正的智能物联网化,并以此为切入点,把智能物联网行业扩大,打造完整的智联网解决方案。

  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星网测通团队以1310分荣获冠军。冠军团队负责人宋哲是一年级博士研究生。她说,2008年,她在做本科毕业设计时,看到汶川地震中地面通信被损毁后,她就萌生了做卫星通信守护者的梦想,她说,这是青年身上背负的责任。

  宋哲:航天的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的体现,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必须自力更生,必须自主创新,必须把中国的航天做得非常的好。所以创新我觉得是灵魂,相当于是我们整个团队的一个灵魂,也是青年的身上的背负的责任。

  本届大赛评委、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晓波在大赛论坛主旨发言中这样讲到,“传统的基于单一领域的功能专业技能教育面临革命性的挑战,呼吁面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