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台州11月14日消息(记者李佳)农业文化遗产有何价值?如何焕发新活力?14日下午,首届浙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论坛在台州黄岩区举行,专家们围绕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跨学科、跨地域的研讨。

  何谓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它是指我国人民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世代传承并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农业文化遗产遗存分布广泛。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目前以15个项目位列世界各国首位。2012年,我国率先开始了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截至目前,已公布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计118个项目入选。

  在论坛上,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闵庆文表示,农业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农业国际合作的一项特色工作,在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多功能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科学理解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并给予足够呵护,这一兼具农业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遗产,才能焕发新的活力,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0年1月,浙江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正式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论坛分享环节,浙江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叶明儿教授具体介绍了浙江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形成过程与价值。浙江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生态系统是黄岩祖先们在永宁江两岸含盐量较高的滩涂地上,台风季节常遭潮水的侵害、雨季常遭遇永宁江上游下来的洪涝灾害的不利立地条件下,将陆地筑墩栽培和潮汐河道进行巧妙组合形成的“筑墩淋卤,卤流大海,海潮涌河,营养肥泥,河泥雍橘,咸淡交替,优果延年”的独特低洼沿海盐碱滩涂地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农业循环系统,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在陆地柑橘栽培系统中,盐碱地通过筑墩淋卤,不仅使土壤含盐量迅速下降,降低了橘园的地下水位,从而确保了墩上橘树正常生长;在潮汐河道系统中,涨潮时海水带来大量营养元素并沉积在河道的淤泥中,富集海水营养的淤泥冬季被挖运覆盖到橘墩四周作为橘树肥料,使潮水带来的海水营养物质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减少了橘树肥料使用量,年年周而复始。

  此外,与会专家还就两山理论与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文明传承与创新、现代工业文明体系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等内容开展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