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银行”研讨会举行(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央广网广州11月12日消息(记者郭翔宇 通讯员廖培金)昨天中华志愿者协会、广州市民政局指导,广州市志愿者协会主办的“协同创新,共建共享2020年“时间银行”广州研讨会在广东迎宾馆举行研讨会以“时间银行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为主题,邀请国内时间银行领域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建设与应用机构代表等人士分享经验,共促国内各地时间银行交流交往、交心交融。会议通过云会议平台同步进行线上图文直播,全国各地2000余志愿服务工作者和支持志愿服务工作的各界人士参与了主题交流共享

  会上,中华志愿者协会专职副秘书长刘红尘致辞,祝贺广州首次举办时间银行主题研讨会,赞赏该研讨会搭建一个全国各地分享交流平台并希望全国各地在“时间银行”未来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广州市民政局副局长韦锦坚也对时间银行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提出发展要服务民生为根本以多元共建为前提以交流共享为突破。

“时间银行”研讨会举行(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共话“时间银行”创新互助养老志愿服务模式

  “年轻时做志愿者,储蓄志愿服务时间,年迈时兑换养老服务”目前,这种“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展开探索。近年来,我国社会因应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愈加突出,如何实现“老有所养”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时间银行模式正在成为各地解决社会养老问题的新选择

  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陆续诞生了养老时间银行、公益时间银行等基于本土、特色鲜明的时间银行新模式。据悉,此次研讨会首次将国内多地时间银行的建设和应用主体汇聚一堂,聚焦“时间银行”本土化发展模式探索实践,以“时间银行”助力养老事业的长效机制和资源动员为切入口,各方代表通过主旨分享、经验分享、圆桌会议等方式,从理论到实践建言献策,助力创新养老志愿服务模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广州市志愿者协会会长李森认为,构建“大城市大养老”服务格局是当前广州市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点工作。“时间银行”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和养老服务事业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李森表示,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起点,在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下,不断加强时间银行的研究、建设推广普及,推动‘时间银行’”成为助老服务的中坚力量。

“时间银行”研讨会举行(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大咖云集献策,协同探索“时间银行”发展方略

  在主旨分享环节,广州市人大农村农业委员会主任郑汉林南都公益基金会徐永光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魏娜教授分别围绕“基于区块链的‘时间银行’模式初探与实践”、“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时间银行”理念与制度建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关于建立广州公益时间银行的几点思考”主题进行分享。

  广州市人大农村农业委员会主任郑汉林建议市有关部门在公益时间银行建设中提高统筹层次和管理水平,加强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进一步整合志愿、公益服务和平台数据资源,深化完善志愿服务规范标准、时间记录、激励回馈、监督评估等一系列制度。注重突出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助老服务为主的针对性、志愿服务时间储蓄与积分兑换的可持续性,推动在全市实行积分通存通兑,将公益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打造成广州创建全国慈善之城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市民推崇的健康时尚生活方式。

  徐永光理事长表示,现在中国每年志愿服务的时间折合数百亿人民币,但志愿者的贡献远比他们可以计量的部分再高几倍。为了不让志愿者所创造的价值流失,可以通过时间银行来实现志愿服务时间的存储,即把志愿服务时间看成是一种财产记录下来。而区块链在时间银行中的应用则可以让志愿服务的记录真实准确,公开透明,不可更改,可以追溯。区块链时间银行的打造是公益行业拥抱科技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创新,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更加自由平等的社会。

  魏娜教授认为时间银行之于养老服务的意义在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低成本战略;满足老人的精神上、生活上的多重需求;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助力培养社区的社会资本;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等方面。建议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融合技术、解决信息障碍,并提升公民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激励养老互助行为、增强公民互惠意识,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时间银行”文化

  随后,来自上海、南京杭州、深圳和广州的“时间银行”主办机构代表分别介绍各地建设经历,分析总结“时间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并围绕时间银行助力养老事业的资源动员和长效机制主题开展圆桌讨论,共同探索如何通过合理利用“时间银行”平台助力养老事业

  据悉,此次参与研讨会的各地时间银行建设与主办单位将于会后发出联合倡议,共促“时间银行”发展。

“时间银行”研讨会举行(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