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衡阳11月5日消息(记者尧遥)湖南省常宁市西岭镇平安小学,校舍整洁、绿树成荫。古朴的西岭书院广场上,学生们气宇轩扬,传统文化活动《二十四节气鼓》正在这里精彩上演。

  平安小学有建档立卡四类贫困学生28人;留守学生289人,占学生总人数60%。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留守儿童课外文化生活,学校开设了《二十四节气鼓》传统文化活动,成立了“国学10分钟”广播站,并在农民夜校开设了书法、剪纸、版画等艺术课程。

 

  湖南省常宁市西岭镇平安小学传统文化活动《二十四节气鼓》(央广网记者 尧遥 摄)

  这是常宁市构建稳定健康的“非遗+扶贫”模式的一个生动缩影。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脱贫攻坚持续发力的背景下,常宁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非遗文化价值,将传统非遗的发展与广阔市场密切对接,设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基地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助力精准脱贫。

  常宁版画从上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拥有深厚的历史。常宁因版画创作群体大、作品多、影响广,被誉为“版画之乡”,也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在西岭镇平安村的同心书屋里,一群小学生正在这里看书、学艺,这里也是湖南图书馆、衡阳市图书馆以及常宁市图书馆的分馆。来自平安完小的汪瑞欣和她的小伙伴们正在认真制作版画,她学习这项技艺已经一年多。“这里有专业的老师指导,长大了我想成为一名艺术家。”9岁的汪瑞欣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常宁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志愿者刘丽荣告诉记者,志愿服务队每个周末都会到这里来传授技艺,“小孩子非常喜欢版画,老人学习剪纸的也特别多,年纪最大的有90岁了。”

 

  孩子们学习版画制作(央广网记者 尧遥 摄)

  由最原始的“打压法”到“磨推法”,再发展到现在的“土榨法”,常宁油茶榨油技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2014年,常宁油茶榨油技艺也被确定为第四批衡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

  如今,常宁的油茶榨油作坊大约有90多个,平均每个榨油坊都有1个榨油的老师傅和2个徒弟,榨油坊成为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课堂。非遗传承人在基地利用油茶榨油技艺的活态展现,吸引游客亲身体验,带动了使用茶油制作的“常宁豆油饼”“白沙烧饼”等传统美食销售。通过接待游客、产品销售等方式,当地乡村旅游日渐兴盛,村民经济收入大幅增加。

 

  常宁油茶榨油技艺(央广网记者 尧遥 摄)

  此外,非遗传统手工艺项目传承人还在蓬塘乡田尾豆油传承基地、白沙镇烧饼传承基地等举办培训班,培训培养了一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30户,积极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参与生产性保护,实现传承技艺与增收致富两不误。

  常宁还建立了非遗就业工坊,助力扶贫增收。常宁市非遗项目“常宁木雕”传承人在三角塘镇瑶塘村设立非遗就业工坊——天艺雕刻有限公司,帮助大批贫困人口就业增收,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

 

  湖南常宁西岭油茶种植基地(央广网记者 尧遥 摄)

  组织企业专家点对点帮扶;引进企业开展订单生产;引进电商帮助非遗就业工坊产品扩大销路;建立传统工艺专业研发团队,提升非遗扶贫产品档次……通过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在当代的实践,常宁市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搭建沟通桥梁,实现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文化扶贫提供多种可能。“非遗+扶贫”已经成为常宁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动力,不断助推乡村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