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宁波10月23日消息(记者杜金明 通讯员陈浩飞 陈标)仅仅用了20多天,吴锡佩就把一件跨地域的劳动纠纷案件成功调解了,“如果走正常的法律诉讼途径,这么短的时间是不可能的。”吴锡佩说。

  吴锡佩有两个身份,他是宁波市奉化区总工会调解员,同时也是奉化区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今年5月,在新疆做采棉生意的梁某找到正在奉化打工的器械维修工刘渊彬,邀请他到新疆维修采棉机,梁某开出了9000元的劳务费,因为工作时间不长,刘渊彬便一口答应了。但从新疆回来后,刘渊彬却迟迟没有拿到这笔劳务费。后来他才知道,梁某承包的生意亏了,跑到广西去了。刘渊彬一纸诉状将对方告上了法院。

  法院收到诉状后,开庭前把案件交到了吴锡佩手上。吴锡佩说,接到案件后,他们立即联系事件双方当事人,看看能不能在案子真正进入司法程序前,通过调解把它化解了。“一开始打他(梁某)电话是不接的,后来我反复打最终联系上了。我跟他表明了身份,说明了利害关系,他同意分两次偿还了6000元,双方达成和解。”吴锡佩说,像这样的案子如果通过诉讼解决,起码也要半年时间,“我们整整‘省’出5个月时间。”

  今年4月,奉化区人民法院联合奉化区总工会启动了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试点工作,吴锡佩成为16位法院特邀调解员之一。奉化区总工会一位负责人说,法院特约调解员跟一般工会调解员不一样,“法院特约调解员调解的案子经双方当事人确认,是可以申请司法确认的。”这位负责人同时表示,发生劳动争议后,当事双方如果对工会调解不满意,一方起诉到法院后,往往还要调解一次,这样相当于一个案子要经过工会、法院两次调解。“法院和工会联合成立调诉对接工作室后,只需一次调解就够了。”

  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国11地开展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试点工作,推行“法院+工会”调解模式,宁波作为全省唯一试点城市名列其中。

  奉化区总工会按照宁波探索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试点以及奉化区委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要求,他们联合人社、法院有效构建“调解-仲裁-诉讼”的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闭环模式,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制度融合、一窗受理,努力实现“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的工作目标。

  奉化区总工会通过充分对接调裁诉机制,融合法理+情理,使广大职工在每一个维权环节,都能及时得到对口受理、积极回应和妥善处置,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从而使工会工作得到党政认可、企业理解、职工认同。据今年1至8月份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职工群众到工会劳动争议调处组织寻求帮助的意愿同比增长59.5%,让工会的“娘家”称号更名副其实。

  吴锡佩的调诉对接工作室里还留着不少档案,上面记录着他成功化解的劳动争议案件的详细情况,“每次调解成功了我都有很强的成就感,如果所有劳动纠纷都不用出我这间办公室,那么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