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移民(央广网发 张鹏飞摄)

央广网银川10月21日消息(记者廉军)宁夏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由政府主导实施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37年来先后吊庄移民、生态移民等6次大规模易地搬迁让宁南山区123贫困农民搬出大山走上再生之地,开始了改天换地的幸福生活。探索创造出具有宁夏特点的易地扶贫搬迁经验,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宁夏模式

宁夏南部山区“苦瘠甲天下”,过去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十年九旱,人畜饮水困难,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曾被定义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1982年这里遭遇大旱,70%的农户难以温饱。当年宁夏党委、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吊庄”移民,结合国家推出的“三西”扶贫开发政策,将时称西海固”地区极贫人口“吊到”自然条件较好的引黄灌区开创全国政府有组织易地移民开发扶贫


易地移民典型闽宁镇原隆村(记者廉军 摄

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宁夏坚持移民搬迁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扶贫开发相结合下决心实现易地移民永拔穷根。历届党委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37年来组织实施吊庄移民、扶贫扬黄灌溉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等6次扶贫移民搬迁,因水而困、因山而贫的山区移民搬迁到新天地安居乐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扶贫扬黄灌溉移民通过水向人引,建设固海扬水、盐环定扬水等“生命水脉”,将黄河塬,灌溉出绿洲。1998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开始建设,投资36亿黄河水通过电力提灌扬高300米,引上千年旱塬23万移民陆续搬迁红寺堡定居,通过种殖和养殖走上致富路


我国最大的移民开发区红寺堡区(央广网发 祁瀛涛 摄)

“十二五”期间,宁夏举全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拿出上百亿资金进行生态移民,生活在不适宜居住和发展的地方的极贫人口35万,搬迁到近水、沿路、靠城适宜生活和创业的地方,并将300万亩移民迁出区变成生态恢复区。

大规模易地搬迁移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并非“一搬了之”这么简单,易地搬迁对贫困移民是新生也是考验。既需政府大投入,更需移民转变观念,振奋创业精神。移民之初山区农民故土难离,对异地搬迁普遍观望不积极,经过反复做工作和示范,才有了好的开端。


原隆村成为光伏村(记者廉军 摄

宁夏在易地移民过程中持续开展后续扶持抓好后续建设,秉持“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把解决好移民产业、就业和社会融入3件事情作为重点,挪穷窝、拔穷根、焕新颜整合各类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因势施策促进就业,把移民群众嵌入产业链,努力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确保移民收入持续增长对移民培训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解决好移民群众户籍、社保、教育、医疗等问题,保障移民群众融入新环境、过上新生活。

宁夏扶贫办负责人表示,树挪死人挪活移民通过搬迁,从缺水、闭塞的大山深处,搬迁到近水、沿路、靠城的新家园,彻底解决了吃水难、行路难、就业难、教育就医难等一系列难题迁新居立新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闽宁镇已经成为全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作为宁夏移民开发、生态改善、精准扶贫缩影红寺堡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开发区。


扬黄扶贫灌溉工程(记者廉军 摄